《電影劇作者疑難問題解決指南》引用了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的主張,認為悲劇的本質並不在於一個人物是「對」的而其他人「錯」了,或者是善良和邪惡的衝突,而是雙方人物都是對的,把故事變成一個「正確對抗正確」的局面帶向其合乎邏輯的結局。如果我們以這個概念來對照一人一故事劇場中經常使用的一對對這個形式的話,就會發現更多的可能性。

一對對常常用來呈現說故事人心中兩個相衝突的不同感受,或是矛盾,或是因為外在限制而無法同時發生的選擇。例如,我非常喜歡小狗很想養一隻,但又覺得照顧小狗很麻煩;或是美食當前的誘惑和需要減重的期待;又或是我想要更進一步去幫助別人,又擔心我的幫助會造成他人自主性的喪失。

為了呈現這樣的矛盾,我們常常使用拉扯的手段演出,然而這卻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首先,容易受傷。第二,容易疲乏。第三,容易失焦。

容易受傷是指拉扯或是推擠的過程中,為了呈現張力,常常會不自覺地施力不當,而造成彼此的負擔。容易疲乏則是指這種手法呈現的張力非常有效,但是如果一而再再而三使用同一種方式來呈現,反而會失去效果。容易失焦則是指究竟說故事人的內在衝突,是想要和不可以,還是想要這個,同時也想要那個。在互相拉扯的狀況中,這兩個意志是否處於強烈的彼此對抗,還是只是兩種選擇,但是選其一就不能選其二。如果我拉在我身前的演員,那麼我的身份是什麼,他又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呢?

想要了解內在衝突的面貌,有一個我很喜歡的日本節目值得參考,那就是料理東西軍。在料理東西軍裡,無論是紅方或是黃方的料理,總是那麼可口美味且難得一見,如果不吃著實可惜。但討厭的是只能選一邊,而且落敗的一方就沒東西可以吃了。這真是一項痛苦的選擇。甚至有時來賓還會問:「能不能兩邊都吃上一口?」或是:「輸了真的就沒得吃嗎?」顯然真的很困難下定決心。

回到一對對的呈現,其實內在的聲音有如料理東西軍中的料理選擇一樣,每一個選擇都有其道理,要呈現這些內在的衝突,不一定需要使用A或是非A的表述,而更多可以是A或是B的呈現。

也許下一次練習一對對時,可以先從兩個inner voice開始,再將兩個inner voice結合起來,加上不同動作的對比以強化張力(不一定是拉扯)。如果一開始就從拉扯的練習入手,最後很容易成為兩個念頭或是渴望之間的角力,而落入了一對對必然得拉扯的結局。

在練習時也可以從「我要A」和「我要B」開始,先儘量避免「我要A」和「不可以」。事實上大多數的渴望在說故事人的心中都是希望能夠同時達成,但是在我們的呈現中卻往往變成彼此壓抑。我希望養小狗但不麻煩,我希望大啖美食又不會胖,我希望幫助別人同時也保留他們的自主性--或許,在我們的呈現中能提供說故事人一個空間來解決他的困惑。

回到悲劇的本質,真正的矛盾是正確與正確的對抗,在一對對中表現出來,將不只是拉扯而已。

2 意見:

At 2009年4月27日 晚上8:53 Janice Wu said...

你這篇文章正好點出我最近的疑惑:為什麼一對對一定是A或非A呢?有許多故事不是A或非A的單線敘述,A或B的矛盾是否也可用一對對呈現呢?

另外,Rea和Magda指出一對對拉扯不但易造成夥伴受傷,拉扯也限制了夥伴的動作,讓夥伴無法發揮。希望大家都能注意安全喔!

手傷三週還沒好的嘉珍

 
At 2009年4月28日 凌晨12:04 李志強 said...

Dear 嘉珍,

希望你的手趕快好起來。

的確,安全是很重要的。有時,我們在舞台上還有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只在自己的狀況中,忽略了夥伴的狀況。這也是很容易在拉扯別人時受傷的原因。



平安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