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故事劇場的舞台,是誰的舞台?

一位演員,或者更明確一些,一位一人一故事劇場演員,當他站在舞台上時,他會覺得這個舞台是屬於自己的舞台?還是演出團隊的舞台?

又或者,這舞台屬於說故事人,甚至屬於大家?

就互動式戲劇來說,這個舞台理應屬於所有參與者。然而演員究竟應該站在什麼樣的立場來演出?所有參與者又是什麼樣的集合?

倘若這些不同的立場之間存在著差別,我們如何平衡自我和團隊,平衡觀眾和說故事人呢?

也許,這舞台同時屬於所有的可能--既是演員的,也是說故事人的,同時又是其他所有人的。

也許,這舞台根本不屬於任何人。

站在舞台上,演員背肩著自己和他人的故事。觀眾在演員的身上感覺到某個故事中的角色正在呈現他的情感和反應。透過舞台場景和儀式,人們投射了自己的想像。說故事人提供的故事是大家共通的語言與線索,然後依照演員的行動,一同探索著。

舞台上發生的事常常充滿各種生命中的挑戰。正因為觀看是安全的,所以觀眾願意踏入劇場,去觀看他人甚至是自己的故事。

然後,每個人取走他所需要的那個部份。也許正因此沒有誰能真正擁有一場戲,也沒有誰能擁有這個故事。

回到現實生活,也許我們會問一問說故事人,這是他的故事嗎?也許我們會邀請說故事人說說自己的感受。然後,演員放下了剛才的故事,觀眾放下了想像的投射,我們共同回到現實世間。

一個深吸呼,好讓故事繼續流下去。

一人一故事劇場的舞台,是誰的舞台?這是個傻問題。

自由行

人生的秘密之一,就是人和人相遇是一種生命的交會。交會的意思,代表彼此會穿越對方生命的軌跡。穿越之後,每個人依舊會回到屬於各自的道路上前行。

任何理解這個秘密的人,就能夠比較輕安地面對人生的相遇與別離。

民國一百年的一二三自由日,我邀請了團裡最近離去的夥伴和請假的夥伴,一同到台中走走。一方面是完成一直未能吃到鼎王麻辣鍋的遺憾,一方面也順便做個尾牙和「畢業自由行」。

一早,新竹的風中夾雜著冰冷的雨,整個城市籠罩在一種黏稠的灰色中。隨著車行過了三義,天空卻明朗了起來,穿在身上厚重的外衣也顯得多餘。由於到台中時離訂位的時間尚有兩個小時,於是小一特地帶我們去平常日曬很強烈的戶外劇場曬太陽,然後再到附近的街道去散心。

意外地和街道上的創意市集相遇,是此行的驚喜。以前看《水星領航員》時常常會出現的美麗街景似乎也並不獨屬於威尼斯。

鼎王的麻辣鍋和酸白鍋真的很好吃,讓大家都讚不絕口。雅鈴隨身攜帶的Dixit則成為午後休閒娛樂的重頭戲,為此我們還特別找到一個處於巷弄的悠靜咖啡館,展開選取獎品權利的爭奪戰。我猜,醉翁之意不在酒,選獎品的順序什麼的根本不重要,歡樂的時光總是得所有人專心地投入在彼此的一言一語中。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會把這一年來收集的各式禮品、兌換品或是自己多買的物品當成小禮物,在歲未年終時送出去。禮物的大小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意的交流。有很多時候快樂來自於當下的相處,而非一起工作。洞析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人生,就會明白別離時的微笑是一種最深切的祝福。

最後,獲得首輪選秀權的雅鈴選走了大撲克牌,同樣排名第二的小一和勺几再經過一次PK之後,經驗老道的小一突危而出選走了小橄欖球。勺几選中了四川成都錦里空運回台的三國演義撲克牌,而排名第四的粉圓卻選中了原先預設的頭獎「精美不能打品牌手機樣品機乙支」。勾心鬥角這一類的事情,理應和我和鏞芬無緣,所以鏞芬只得選那個韓製不知良不良的造型橡皮擦組。

由於我只準備五份獎品,所以除我之外剛好一人一個,但是粉圓卻額外準備了一隻小豬禮物給我,讓我非常驚訝。小豬啊小豬,你真是可愛呢!

在一陣爾虞我詐的撕殺之後,粉圓拿出了掌上型的塔羅牌,讓我們每一個人抽一張現況。而我也拿出用畫作明信片所製作的反思卡,讓大家抽取並自行解讀一番。就這樣六個人在咖啡館泡了一個下午,就這樣完成了今年的尾牙和台中之行。

這一路以來,沒有談論什麼往事,也沒有太多機會談論未來。人生就是這麼一回事。記憶原本就是殘留的風景,一旦經歷過就會體悟,人生是一場風景,風景卻構築不了人生。

在自由日自由的漫步冬季的溫暖,那曾屬於我們共有的,永遠都在。

(案:本文係初稿,先與諸位大德分享,如欲引用,請等待修改版本,感恩。)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日,我本人在香港柴灣的Youth Square參加二○一○年民間社企高峰論壇,而另一個被操縱的我以偶的身分出現在「二○一○戲劇教育與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上。這是在會前討論分享內容時,莫名其妙跑出來的點子,總之,那個既是我又不是我的我,默默地站在台上為分享的夥伴們加油打氣。

為了討論分享的內容,在會議之前我們特別花了一天的時間在我的小工作室中開會。首先,我們先玩了「妙語說書人」(Dixit),經過一陣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廝殺之後,因為肚子餓了,所以就去附近的咖哩洋食館品嚐好吃的料理。之後,在附近的公園悠閒的散步回工作室繼續討論。經過我們彼此認真地探索後,回顧這一年多的歷程,我們每個人分享了自己覺得最想要和大家分享的學習,並匯整成報告的結論。

以下,我將以個人的理解和觀點分享我們的學習和心得,以補未能出席南大研討會之憾。

一、共同參與的歷程

在過去我們所參與的一些計劃,許多行動常常是由某個人或是某些人主導。然而面對運用一人一故事劇場進入災區服務這項議題,從一開始我就不知道該怎麼做。然而考量到這件事是許多朋友共同的關切,此刻需要一些行動--至少,我們可以先做些什麼事情。因此我很快地建立了一個網路平台,並舉辦了第一次的開放空間會議。雖然參加的人不多,而且討論的成效並不十分理想(事實上大家也不知道該怎麼做),但是這次的會議是很重要的第一步。這次的會議最重要的成果是有機會讓大家提出了各自的「擔心」,至少我們知道有些事情可以著手進行。同時這次的會議也觸發了二○○九年人權議題的聯合演出。

在這場會議中,我們提到了幾個關鍵的事項。首先是一人一故事劇場團隊的準備;第二是資源;第三是在地的連繫窗口;第四則是助人工作者的自我照顧。大家很有心,卻也有許多擔心。但是有了這幾個指標,我們就可以採取行動了。我明白,最怕的就是腦袋空空不知道做什麼。有了任何一丁點的計劃,就可以開始行動,因為行動才會知道實際的狀況行不行得通。

正如我在一○年八月十七日的工作網誌上所寫的:「在web 2.0的時代,每一個人都是領導者,都是行動的中心,我們一同在這裡彼此分享,任何的行動需要協助,也都可以試著在這裡尋求資源和支持。」就這樣,我們開始了我們的旅程。

夥伴們覺得共同合作,有以下幾項收穫:

(一)共同面對,力量變大

一個人的力量不大,面對這麼複雜的狀況,很難著力。但是當大家協力共同面對時,力量顯然是比少數人更大,感知面比一個人更廣。如果準備度夠的話,行動和回應能力將比一個人更強。

(二)截長補短、開闊思維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驗和接觸的面向,透過彼此截長補短,除了能夠更有效率的推動工作之外,也能夠在彼此的思辯中認清方向,增加工作的效能。

(三)促進一人一故事劇場和教習劇場社群共同成長

學習透過經驗和連結而產生效益,然而一個人的經驗有限,能扮演的角色也有限,當社群一同學習和行動,就能夠彼此成長。更重要的是,整個社群也因為彼此的互動而成長。

(四)深入相關議題的學習

當我們對於災區的狀況並不明瞭,對於所將面對的挑戰充滿疑惑,和一群夥伴在一起,針對相關的議題學習,除了彼此激勵之外,也提供了更多支持。

(五)推廣應用戲劇在台灣其他社群

因為和許多不同的人合作,使得和不同社群的連接面變得更寬更廣,有助於把應用戲劇帶到不同的地方。

二、先準備在工作的意義

當一人一故事劇場的夥伴們急切地想知道能夠做些什麼事情,當我的劇團夥伴問我為什麼我們還要等,不能直接進入災區服務,我想起了Jonathan Fox的建議,也想起了過去曾經進入災區服務的前輩們的提醒。災難發生的前期,重點工作是救援,而後安頓,而後重建。重建是條漫長的路,而我們需要等待,同時這也是做好準備的寶貴時間。

於是,我們在服務之前,設計了相關的工作坊。邀請紐約一人一故事劇場學校的老師來台分享第一手的經驗,先行組織一人一故事劇場社群進行熱身(會前工作坊)。雖然在工作坊的過程中,膝蓋受了傷,少數工作坊報名者或參與者的態度讓人覺得失望,但我不曾忘記我為何要做這些事情。

服務者也需要被服務,服務者也需要準備,服務者極可能也是災區居民或受災區影響的人。

夥伴們覺得先做好準備,有以下幾項收穫:

(一)有助參與者提昇工作自信與相關能力

我真的準備好了進入災區服務嗎?尤其是一人一故事劇場中,如果出現沈重的創傷故事,我能承擔嗎?如果連學校老師都不相信教習劇場的力量,那麼我們怎麼能夠說服自己,教習劇場真的能夠提供幫助呢?

工作坊多多少少為這些疑慮提供了一些支持,更重要的是學習過程中的陪伴,也因此我們希望展翼天使計劃演出時都有計劃團隊的夥伴到現場。而更讓我們感動的是,教習劇場的老師、助教和工作同仁們更是花費了許多心思陪伴大家做好準備。

(二)照顧好自己才去照顧別人

其實大家多多少少都受到此類大災難的影響,當我們進入災區服務時,也可能運用我們自己的時間,因此排擠了休息,與家人相處,甚至是原先在生涯發展上的時程。但是我們知道這件事情的價值,而必須行動的理由。

身為計劃團隊,我們覺得必先照顧好自己,才能夠真正全心全意地去照顧他人。不過在這一點上,我們計劃團隊的本身,對自己似乎也有許多可以做得更好的空間。

(三)提高支持性系統

準備工作不只是學習而已,組織工作、在地連結、資源的配置等等,都需要準備。學習也不只是在工作坊中而已,和各單位窗口的連繫和說明,和各服務團隊乃至於夥伴之前的協調和分工,都是學習的一部份。

計劃團隊花了許多心力投入在人的連結上,雖然還有許多地方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提高了支持性系統,對長期來說是必要且重要的。

(四)對自己負責,也對服務的對象負責

如果我們真的希望能夠服務到我們所服務的對象,那麼我們就得做些準備。準備沒有底線,因為實踐的本身也是準備的一部份,所以第一年的計劃同時也是第二年計劃的準備。我們相信,先進行學習和確認,是一種對自己負責,同時也對服務的對象負責的行動。

三、服務服務者的成效與意義

當大夥兒看到了災區民眾的苦,我們感同深受。但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助人工作者的苦。

服務服務者是我和夥伴們創立你說我演劇團時訂下的宗旨。基於我個人的信仰,我把這個目標放進了此次的計劃之中。當服務者在演出中感到被支持,當不同演出的團隊夥伴分享著演出之後深受感動,我知道更多的人認同並明白我們這麼做的理由。

當我們知道災區的服務者遇到了很大的壓力,當我們明白充滿熱誠進入災區服務的朋友們所遭遇的沮喪,也讓我更下定決心一定要做服務者的服務。

同時這麼做的背後,也具有策略上的價值與意義。其一,災區一線的服務者深知第一線的需求,我們能透過他們的故事和經歷學習和準備,他們也能透過我們的服務理解一人一故事劇場。如果有進一步服務的機會,這會是一個好的連結。其二,服務者的服務是在災後初期不會立刻就被放進行動計劃中的行動,當大多數人搶進第一線的服務,我們可以協助他們,做他們的後盾。第三,因為我個人從事社會企業的經歷,我明白重建無法脫離生活的各個面向,尤其是經濟議題,然而長期的抗戰需要更多更多的準備,透過這樣的服務,對在地團隊而言,可以做更好的觀察、理解和選擇。

夥伴們覺得服務服務者,有以下幾項收穫:

(一)服務者有真實的需求

的確,災區的服務者身上所受的壓力,在每一次分享之中我們都深刻地感受到了。服務者有真實的需求,但被期待能夠照顧更需要被照顧的人,但這並非長遠之計。服務者也需要被服務。

(二)為助人工作者找回價值

當說故事人分享,做社工員十幾年,從來沒有被人服務過。當說故事人分享,看到被服務者理解自己的付出時,重新找到服務的初心和力量時,我們明白,一人一故事劇場能夠提供助人工作者一個自我檢視的場域。

(三)提供對話的場域

助人工作者有許多寶貴的經歷,一個好的對話場域能增加分享的機會和價值。一位走過九二一震災的社工,鼓勵著一位剛走進八八水災的社工;一位呼喚著「社工在哪裡」的志工媽媽,和一位「第一線分身乏術」的社工員,用自己的故事對話著。透過彼此看見增加彼此的理解,共同來面對我們所遭遇的苦難。

(四)用相同理念關照這個計畫參與的社群

本於服務服務者的信仰,在計劃中我們對於服務者本身,也做了相關的設計。因為我們計劃中的服務者,也是服務者,也需要被服務。為此,我們邀請了台北的知了劇團南下為災區從事一人一故事劇場和教習劇場的夥伴們服務。當我們共同走過的歷程以投影片的方式呈現在我們面前,一次又一次的感動被召喚,我們共同見證了此行的價值和收穫。

四、對培力對象的影響

培力本身有許多不同的定義和面向。根據《培力、參與、社會工作》一書中的概念,從自我培力、個體培力到組織培力和社群培力,各有其面向和取徑。在此,我們不針對細節做學問性的探討,僅就我們所關切和服務的對象來思考。

(一)一人一故事劇場社群

對一人一故事劇場社群而言,學習一人一故事劇場運用在創傷和災難議題,做好組織的內外連繫與準備,邀請大家自己連結,並為未來長期發展做出貢獻。這一點我們覺得做了相關的準備,也得到了不錯的成效。

(二)對教習劇場在公共衛生議題的嘗試

我們運用了教習劇場進入社區和學校,更深入地去探討環境與我們的關係。這樣的嘗試得到了不錯的迴響,也接受到陸續演出的邀請。

(三)對在地培力的社群

我們進行了兩個在地社群的培力,狀況差異頗大,也讓我們從中學習許多。兩天半的工作坊成效很難評估,但是至少我們開啟了一扇門,渴望未來能有更多的連結,這也需要在地的團隊持續的關注和努力。

(四)對演出的單位與學校而言

演出所服務的單位和學校,對於服務的成效都表示出肯定之意,同時也渴望能持續連繫。然而後續的跟進是第一年計劃中較為缺少的部份,希望未來有機會能夠更進一步地推進。

五、感謝這一路上有你

感謝愛心第二春基金會對我們的信任與支持,感謝各協辦單位的支援,感謝老師們、在地的協調者們、所有參與者們、一人一故事劇場社群和教習劇場社群的支持,感謝所有國內外朋友的關心與鼓勵。我們完成的事也許不算多,但是如果沒有大家,我們不能完成這些事情。

感謝我們的家人對於我們的諒解,感謝因為我們要投入災區的相關工作而願意給我們空間的許許多多夥伴們。感謝計劃團隊夥伴們的犧牲奉獻和全心投入。感謝自己把自己帶到這裡,願意給自己一個機會嘗試。

我愛你們,謝謝你們,並以你們為榮。

最終,我想分享我個人的一點心情。

曾經有一回,沈董(光原的董事之一)和我分享,他願意投資我們,很重要的一點是因為觀察了我們的所作所為和言行態度,覺得我們很「無私」。說來慚愧,我們難道沒有一點點成就自己的理想的動機嗎?我有,而且很強烈。

回到這個計劃,我明白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其中有一部份是我想透過幫助他人來療癒自己,療癒自己面對自然災害和同胞受苦的無力感,療癒自己的替代性創傷,同時,也滿足我對台灣一人一故事劇場社群的發展做出一點微薄貢獻的渴望。

成為階梯!

當桂姊(五觀出版社的總監桂雅文小姐)告訴我,他當年回到台灣,發現在國外有許多好的NPO的書籍,有許多好的藝術管理和博物館管理的書籍,這麼寶貴的知識是台灣所需要的,因此他決定開出版社引入這些書籍,成為台灣在這些領域向上成長的「階梯」時,我深為感動。

一個人的能力有限,但總能做些什麼。

總結我個人對這個計劃的想法,服務服務者是重要的,深刻的理解我們所受到的災害並不只限於災害的表相是重要的,組織並準備好自己是重要的,做一些真正有價值有意義有助益的事情是重要的。

所謂的愛的力量並不該只是單向,我們需要共同編織一張「愛」的網,把愛的力量串連起來。重建是長期的工作,我們需要共同攜手。很開心看到在撰寫此文的同時,一些在地的團隊已經陸續展開各自的在地陪伴計劃。很開心在一年共同的努力之後,台灣的一人一故事劇場社群開始凝聚並共同成長。

也許我們不能選擇我們眼前的道路,但是我們能夠選擇我們的腳步。那些我們所走過的道路,無論是錯路、遠路或是不平之路,都將因為我們願意彼此傾聽和支持而跨越。在我們面臨更多變的未來時,這將成為我們力量的泉源。

願諸君一切平安。

去年十一月,我們一行人參加了在香港舉辦的第三屆民間社企高峰論壇。在會議期間,山上的朋友們可以說在會場中受到很大的歡迎。請看廣州市廣播電視台的報導:

公益新生活 12月21日

一、以愛活著。幸福的秘密在於讓自己活在愛裡--這裡並不是指「要讓世界來愛我」,而是「我就是愛」。附帶一是,愛能融化過去,孕育未來,但在愛裡,只有當下。

二、以緣起和世界相處。世間是緣起的,這並不限於理解或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更是和世界互動的方式。在每一刻與世界的互動之中廣結善緣,那暫且連繫不到的,就隨緣吧。

三、我就是我的願望。每一個人的願望成就了自己,現在的自己是過去的願望所成,未來的自己亦復如是。如果自許的渴望沒有達成,想想除了意識到的願望之外,是否還藏著許多沒有意識到的願望。記得,以愛活著,並以緣起和世界相處。

在我個人的信仰裡,一旦願意承擔某個角色(而非工作),就會有相應的責任。責任並非是因為工作而起,而是因為角色而生--或者換句話說,角色是讓工作和自我之間產生意義的一種關聯和認定。有時,有些工作做起來並不讓人喜悅,但是如果這個工作是角色的職責,那麼我就會努力讓自己把這個工作做好。

除了角色的責任之外,承諾和需求是另外兩個推動我去完成事情的力量。承諾要做的事,通常也會有其因緣,如果過去的承諾違反現實,也得好好思量承諾背後的價值觀和真正的目的,以免事情完成了,卻無法達成當初的目的。

需求的層面則比較複雜。有些需求來自於自己的渴望,有些則來自於他人的要求,有些是因為人際關係,有些則是因為社會壓力。仔細的區分,需求也有「不得不」和「想要」這兩種層面。有人說,我們的問題是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這對於心中的渴望遲遲無法滿足的人而言,或許是個好的提醒。但也有人說,我們的問題是我們做事時都視為需要或是應該,而不是自己想要,因此我們就失去了對自己的決定權,放任外在決定我們的命運。

最後,還有一種自發的力量,會引導我去做某些事情。這種自發的力量可能源於內在的需求,可能源於外在的推力或是拉力,也可能純粹只是生命短暫的躁動。

最近在處理團隊事務時,發現自己對於角色的要求有些嚴格。去年底收到文建會提供的一些機會,於是邀請負責團務的夥伴去申請,但是夥伴因為劇團內部的不穩定而覺得不宜。由於計劃的申請有時效性,因此一旦錯過,也就錯過了。而這個錯過,對於已經打算離開的夥伴而言,並沒有什麼損失,但對於要留下來的夥伴,卻可能有比較大的影響。我沒有在當時自己著手去申請,其實是一項不作為的錯誤。

有些人適合在大的團隊中帶領人們前進。當資源穩定時,當人們願意追隨時,可以把事情做得很好。有些人則適合冒險和創新,就算沒有資源,就算沒有人們追隨,也可以白手起家,開創屬於自己的一番事業。組織在不同的時期,需要不同才能的領導者。一旦人被放在錯誤的位置或是角色上時,天賦的才能就無法彰顯,最終,只是被現實磨損而已。

有時人們會錯誤地理解這兩種環境的差異。舉個明顯的例子,在大組織下的創業,和毫無資源的創業之間,常常有著巨大的差距,這從創業計劃書上就可以弄明白。有些創業計劃書的切入點,本質上就像是一個有著富爸爸的貴公子,計劃這樣那樣,然後就能夠有很多收入。我家附近這幾年開了不少店,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狀況,而其結果常常就是認賠關門。

創業計劃的重點不是計劃書,而是行動力和變應力。計劃是重要的,但是計劃書並不如預想這般重要。在參加社會企業創業大賽的過程中,我發現我們是屬於小資源的創業者,而有興趣的投資方則是屬於大組織底下的創業者。對於我們來說,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前進,每一步都有一步的價值。但於對大組織底下的投資者而言,一定要精算出所有的風險和利潤,要求做到完美並顧及投資者最大的利益,才願意開始行動。所以才會有人質疑,為什麼最後投資方派來要「輔導」我們的人,是沒有真正社會企業創業經驗的人。

最近公司的夥伴去參加社會企業的培訓課程,也和我分享了他的心得和感想。他覺得參與學員的概念和想法常常會太偏向非營利組織,也因此忽略了創業過程中真正的困境。這位夥伴年輕時曾自行開店創業五年,有著第一手的創業經驗。我常常覺得他將會是很棒的社會企業家,所以我會鼓勵他多去看看,多去交流。之前有個很好的創業機會,也希望他能去試試,不過他說很喜歡現在在光原的工作,而我們公司也很需要他的才能,好在後來因緣不俱足,一切又恢復到原來的軌道上。

課程最後的創業計劃分享競賽,我也有幸到場參加。一開始一位前輩還曾詢問我當比賽評審的意願,不過我考量到我們家有兩位同仁也參加這個比賽,我自己的輩份與資歷也沒有這麼俱足,因此婉拒了這項差事。聆聽了幾組的分享之後,發現有許多有趣的地方。舉例而言,有一組提出了很棒的創新構想,但是這個創新構想並沒有建立一個社會企業的營運組織來長期支持這個創新的發生--對此我有一些可行的想法,不過沒有機會去和他們分享。

言歸正傳。不同的環境需要不同的才能。當我們面對角色和角色的職責時,有時會出現不同角色之間的困境,或是環境無法支持的狀況。如果一個領導者對於領導者的角色產生了懷疑,或是領導者的角色和其他的角色之間必須做出選擇,他就應該想辦法處理這個困境。此時,承諾、需求和自發性能夠提供不同的思考機會,讓我們去看清楚究竟應該如何採取行動。

逃避不總是最好的選擇,但是陷入困境中的舵手,想要穩住舵就已經用盡全力,常常無法看清楚全貌,此時便需要有人伸出援手。所謂創業家精神常常是指創業者對改變強烈的願望,全心的投入和堅持,同時盡一切可能去讓改變發生。

Jo Salas在〈一人一故事劇場是女的嗎?〉一文中提到,一人一故事劇場的女性特質所產生的某個困境:「最初發起的團隊在把一人一故事劇場與世界分享時,那份『任何人都可以做』的熱情,從現在看來實在是天真和過於簡化事情。社區演員,尤其社區領航員所肩負的,比起我們那時所了解的來得更複雜。的確,任何人都可以分享一個故事,而幾乎任何人都可以演繹一個在工作坊中分享的故事。但是要去引領那個工作坊,又或為公眾演出,又或進行一個社區計劃,則需要天份、時間、培訓、大量的練習以及出色的組織,否則,一人一故事劇場並不能達致其承諾的果效。」

不過,她最終也提出了自己的願望:「更理想的,是一人一故事劇場也許能幫助創建一個以同理心、彈性、謙卑、團隊合作的施與受,以及搜集種籽者的故事會得到其應得及獲尊重位置的世界。」

我曾經遇到了類似的衝突,當多元就業的專案經理問我,原本就屬於經濟弱勢的朋友,又要進入社會企業的經濟領域中和人競爭,這不是自相矛盾嗎?的確如此。我當時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問題,只是分享我的經驗。如果我們相信這些人是對的人,那麼他們需要的只是對的車和更多對的人來幫助他們--這就是我們的價值所在。

我個人相信一人一故事劇場的訓練能夠為每個人帶來一些益處,卻從來不曾認為一人一故事劇場適合所有的人。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上台演出,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上台說故事,也不不每一個人都能理解、同理、接納和包容不同於自己的想法。一人一故事劇場也不解決所有的問題,某些需要強烈行動的議題,需要促動改變的議題,需要抗爭的議題,有時其他的劇場形式更為適合。

誠如Jo Salas所言,「要去引領那個工作坊,又或為公眾演出,又或進行一個社區計劃,則需要天份、時間、培訓、大量的練習以及出色的組織,否則,一人一故事劇場並不能達致其承諾的果效。」要成就一人一故事劇場的本身,的確需要很多很多。身為一個一人一故事劇團的領導者,並不容易。

對我來說,一人一故事劇場不是我終生的志業,而是我提升生命的功課。暫時放自己一段假期,然後好好地去學習,至於未來,就看因緣而定了。

藝之一字,甲骨文是一人雙手植木於土中,簡單地說,就是栽種的意思。古文又作「秇」、「埶」、「蓺」,意思基本上都是一樣的。而後藝字也用以稱述各種才能和技藝,甚至成為一門學科,如「六藝」。

術之一字,甲骨文是道路(行)中有跡。《說文解字》說是:「邑中道也。从行术聲。」《康熙字典》引述古籍說是「道徑也」、「迹也」、「業也」,所以基本上術就是道路的意思,後也用以稱「技術」、「方法手段」、「思想學說」甚至是「方術」「權謀」等等。依照《漢語大詞典》所述:『《禮記‧鄉飲酒義》:「古之學術道者,將以得身也,是故聖人務焉。」鄭玄注:「術,猶藝也。」』換句話說,藝術其實也是個同義複詞,用於代替藝。

性之一字,甲骨文是一個心加一個生。心是象形字,在左或是在下,生也是象形字,就是植物發芽破土而出,象徵生長。《說文解字》說是:「人之陽气性善者也。从心生聲。」《康熙字典》則是引述「天命之謂性」,指出性是指本質,或是與生俱來的心性。後來用來稱述本質、特性,用在名詞性的後綴,表示一種對本質描述的情感、態度和範疇。

藝術,在《漢語大詞典》中,有幾種意涵:

1.泛指六藝以及術數方技等各種技術技能。《後漢書‧伏湛傳》:“永和元年,詔無忌與議郎黃景校定中書五經、諸子百家、蓺術。”李賢注:“蓺謂書、數、射、御,術謂醫、方、卜、筮。”
2.特指經術。清方苞《答申謙居書》:“藝術莫難於古文,自周以來,各自名家者,僅十數人,則其艱可知也。”
3.通過塑造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而比現實更有典型性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如文學、繪畫、雕塑、音樂、舞蹈、戲劇、電影、曲藝、建築等。
4.比喻富有創造性的方式、方法。
5.謂形象獨特優美,內容豐富多采。

藝術性,在《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中的解釋是「具有傳達藝術概念或表現藝術價值的性質」,而在《漢語大詞典》中則是指:「文學藝術作品通過形象反映生活、表現思想感情所達到的准確、鮮明、生動的程度以及形式、結構、表現技巧的完好的程度。」

了解了藝術性之後,要探討在一人一故事劇場中的藝術性,其實就相對的容易了一點。對了,在《Gathering Voices: essays on playback theatre》一書中,有收錄Jonathan Fox的〈A Ritual for our time〉一文,文中有一張圖針對藝術性、社會互動性和儀式性三個特質各有一些「描述」,一時手邊找不到書,因此沒辦法為大家列舉出來。這張圖在網路上下載的PDF檔中沒有哦。有需要的朋友請直接找書來看,也許就會發現可以切入的地方。

身為一人一故事劇場人,對於《演員與標靶》一書中提及的某些片段,有著獨特的想像。略舉一例如下。

我們無法表達情緒。永遠沒辦法。情緒,不管我們喜不喜歡,會對我們表達它自己。我們不能「做」一個情緒。不能「製造」一個情緒。也不能「表現」一個情緒。我們的情緒只會透過我們所做之事表達它自己。p180

每當我們試圖表現情感,它立刻就變成假的。p189

演員永遠無法表演一個情緒,但演員可以表演被情緒所阻礙。p191

流動塑像是一人一故事劇場中最基礎的形式。其功能簡單地說,就是用流動的塑像組合,來呈現說故事人的感受。我們常常為說故事人呈現「他的感受」,這些感受源自於說故事人言談中所流露的訊息和非語言訊息,以及我們的自發性。

問題是,我們所演的究竟是什麼?

是說故事人的情緒嗎?不是。因為我們無法演出情緒。

是說故事人的感受嗎?不是。因為說故事人無法準確地表達他的感受,我們也一樣。

是說故事人的描述嗎?有一點可能。我們可能只演出說故事人所描述的事,例如,生氣破口大罵。

是我們對說故事人的分享之後的感受嗎?有一點可能。我們可能會加入自己的判斷,自覺得說故事人會因此而如何如何,我們也會用自己的習慣自動填補說故事人沒有說的空間。

我們所演的,表相上是說故事人所分享的內容的具象化,實際上常常卻是我們自己的想像和猜測。

回到問題的原點,如果我們不能表現情感,那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由於標靶是外在的,如果我們能夠看見說故事人所在的情境,並且以說故事人可能的方式回應這個情境,那麼就有可能可以呈現出一個戲劇片段,並讓說故事人和觀眾「看到」說故事人的流動塑像。其實事情也沒有這麼複雜,只要說故事人和觀眾「相信」此刻演員會呈現出說故事人感受的各個面向,事情也就會自然而然的發生。

無論何者,我們所要做的是展現「被情緒所阻礙」的狀態,換句話說,我們並不是表現很生氣,而是表現當說故事人很生氣時會從事的行為--無論是外在或是內在的。果真如此,流動塑像會變成什麼模樣呢?下次再來試試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