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本文係初稿,先與諸位大德分享,如欲引用,請等待修改版本,感恩。)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日,我本人在香港柴灣的Youth Square參加二○一○年民間社企高峰論壇,而另一個被操縱的我以偶的身分出現在「二○一○戲劇教育與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上。這是在會前討論分享內容時,莫名其妙跑出來的點子,總之,那個既是我又不是我的我,默默地站在台上為分享的夥伴們加油打氣。

為了討論分享的內容,在會議之前我們特別花了一天的時間在我的小工作室中開會。首先,我們先玩了「妙語說書人」(Dixit),經過一陣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廝殺之後,因為肚子餓了,所以就去附近的咖哩洋食館品嚐好吃的料理。之後,在附近的公園悠閒的散步回工作室繼續討論。經過我們彼此認真地探索後,回顧這一年多的歷程,我們每個人分享了自己覺得最想要和大家分享的學習,並匯整成報告的結論。

以下,我將以個人的理解和觀點分享我們的學習和心得,以補未能出席南大研討會之憾。

一、共同參與的歷程

在過去我們所參與的一些計劃,許多行動常常是由某個人或是某些人主導。然而面對運用一人一故事劇場進入災區服務這項議題,從一開始我就不知道該怎麼做。然而考量到這件事是許多朋友共同的關切,此刻需要一些行動--至少,我們可以先做些什麼事情。因此我很快地建立了一個網路平台,並舉辦了第一次的開放空間會議。雖然參加的人不多,而且討論的成效並不十分理想(事實上大家也不知道該怎麼做),但是這次的會議是很重要的第一步。這次的會議最重要的成果是有機會讓大家提出了各自的「擔心」,至少我們知道有些事情可以著手進行。同時這次的會議也觸發了二○○九年人權議題的聯合演出。

在這場會議中,我們提到了幾個關鍵的事項。首先是一人一故事劇場團隊的準備;第二是資源;第三是在地的連繫窗口;第四則是助人工作者的自我照顧。大家很有心,卻也有許多擔心。但是有了這幾個指標,我們就可以採取行動了。我明白,最怕的就是腦袋空空不知道做什麼。有了任何一丁點的計劃,就可以開始行動,因為行動才會知道實際的狀況行不行得通。

正如我在一○年八月十七日的工作網誌上所寫的:「在web 2.0的時代,每一個人都是領導者,都是行動的中心,我們一同在這裡彼此分享,任何的行動需要協助,也都可以試著在這裡尋求資源和支持。」就這樣,我們開始了我們的旅程。

夥伴們覺得共同合作,有以下幾項收穫:

(一)共同面對,力量變大

一個人的力量不大,面對這麼複雜的狀況,很難著力。但是當大家協力共同面對時,力量顯然是比少數人更大,感知面比一個人更廣。如果準備度夠的話,行動和回應能力將比一個人更強。

(二)截長補短、開闊思維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驗和接觸的面向,透過彼此截長補短,除了能夠更有效率的推動工作之外,也能夠在彼此的思辯中認清方向,增加工作的效能。

(三)促進一人一故事劇場和教習劇場社群共同成長

學習透過經驗和連結而產生效益,然而一個人的經驗有限,能扮演的角色也有限,當社群一同學習和行動,就能夠彼此成長。更重要的是,整個社群也因為彼此的互動而成長。

(四)深入相關議題的學習

當我們對於災區的狀況並不明瞭,對於所將面對的挑戰充滿疑惑,和一群夥伴在一起,針對相關的議題學習,除了彼此激勵之外,也提供了更多支持。

(五)推廣應用戲劇在台灣其他社群

因為和許多不同的人合作,使得和不同社群的連接面變得更寬更廣,有助於把應用戲劇帶到不同的地方。

二、先準備在工作的意義

當一人一故事劇場的夥伴們急切地想知道能夠做些什麼事情,當我的劇團夥伴問我為什麼我們還要等,不能直接進入災區服務,我想起了Jonathan Fox的建議,也想起了過去曾經進入災區服務的前輩們的提醒。災難發生的前期,重點工作是救援,而後安頓,而後重建。重建是條漫長的路,而我們需要等待,同時這也是做好準備的寶貴時間。

於是,我們在服務之前,設計了相關的工作坊。邀請紐約一人一故事劇場學校的老師來台分享第一手的經驗,先行組織一人一故事劇場社群進行熱身(會前工作坊)。雖然在工作坊的過程中,膝蓋受了傷,少數工作坊報名者或參與者的態度讓人覺得失望,但我不曾忘記我為何要做這些事情。

服務者也需要被服務,服務者也需要準備,服務者極可能也是災區居民或受災區影響的人。

夥伴們覺得先做好準備,有以下幾項收穫:

(一)有助參與者提昇工作自信與相關能力

我真的準備好了進入災區服務嗎?尤其是一人一故事劇場中,如果出現沈重的創傷故事,我能承擔嗎?如果連學校老師都不相信教習劇場的力量,那麼我們怎麼能夠說服自己,教習劇場真的能夠提供幫助呢?

工作坊多多少少為這些疑慮提供了一些支持,更重要的是學習過程中的陪伴,也因此我們希望展翼天使計劃演出時都有計劃團隊的夥伴到現場。而更讓我們感動的是,教習劇場的老師、助教和工作同仁們更是花費了許多心思陪伴大家做好準備。

(二)照顧好自己才去照顧別人

其實大家多多少少都受到此類大災難的影響,當我們進入災區服務時,也可能運用我們自己的時間,因此排擠了休息,與家人相處,甚至是原先在生涯發展上的時程。但是我們知道這件事情的價值,而必須行動的理由。

身為計劃團隊,我們覺得必先照顧好自己,才能夠真正全心全意地去照顧他人。不過在這一點上,我們計劃團隊的本身,對自己似乎也有許多可以做得更好的空間。

(三)提高支持性系統

準備工作不只是學習而已,組織工作、在地連結、資源的配置等等,都需要準備。學習也不只是在工作坊中而已,和各單位窗口的連繫和說明,和各服務團隊乃至於夥伴之前的協調和分工,都是學習的一部份。

計劃團隊花了許多心力投入在人的連結上,雖然還有許多地方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提高了支持性系統,對長期來說是必要且重要的。

(四)對自己負責,也對服務的對象負責

如果我們真的希望能夠服務到我們所服務的對象,那麼我們就得做些準備。準備沒有底線,因為實踐的本身也是準備的一部份,所以第一年的計劃同時也是第二年計劃的準備。我們相信,先進行學習和確認,是一種對自己負責,同時也對服務的對象負責的行動。

三、服務服務者的成效與意義

當大夥兒看到了災區民眾的苦,我們感同深受。但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助人工作者的苦。

服務服務者是我和夥伴們創立你說我演劇團時訂下的宗旨。基於我個人的信仰,我把這個目標放進了此次的計劃之中。當服務者在演出中感到被支持,當不同演出的團隊夥伴分享著演出之後深受感動,我知道更多的人認同並明白我們這麼做的理由。

當我們知道災區的服務者遇到了很大的壓力,當我們明白充滿熱誠進入災區服務的朋友們所遭遇的沮喪,也讓我更下定決心一定要做服務者的服務。

同時這麼做的背後,也具有策略上的價值與意義。其一,災區一線的服務者深知第一線的需求,我們能透過他們的故事和經歷學習和準備,他們也能透過我們的服務理解一人一故事劇場。如果有進一步服務的機會,這會是一個好的連結。其二,服務者的服務是在災後初期不會立刻就被放進行動計劃中的行動,當大多數人搶進第一線的服務,我們可以協助他們,做他們的後盾。第三,因為我個人從事社會企業的經歷,我明白重建無法脫離生活的各個面向,尤其是經濟議題,然而長期的抗戰需要更多更多的準備,透過這樣的服務,對在地團隊而言,可以做更好的觀察、理解和選擇。

夥伴們覺得服務服務者,有以下幾項收穫:

(一)服務者有真實的需求

的確,災區的服務者身上所受的壓力,在每一次分享之中我們都深刻地感受到了。服務者有真實的需求,但被期待能夠照顧更需要被照顧的人,但這並非長遠之計。服務者也需要被服務。

(二)為助人工作者找回價值

當說故事人分享,做社工員十幾年,從來沒有被人服務過。當說故事人分享,看到被服務者理解自己的付出時,重新找到服務的初心和力量時,我們明白,一人一故事劇場能夠提供助人工作者一個自我檢視的場域。

(三)提供對話的場域

助人工作者有許多寶貴的經歷,一個好的對話場域能增加分享的機會和價值。一位走過九二一震災的社工,鼓勵著一位剛走進八八水災的社工;一位呼喚著「社工在哪裡」的志工媽媽,和一位「第一線分身乏術」的社工員,用自己的故事對話著。透過彼此看見增加彼此的理解,共同來面對我們所遭遇的苦難。

(四)用相同理念關照這個計畫參與的社群

本於服務服務者的信仰,在計劃中我們對於服務者本身,也做了相關的設計。因為我們計劃中的服務者,也是服務者,也需要被服務。為此,我們邀請了台北的知了劇團南下為災區從事一人一故事劇場和教習劇場的夥伴們服務。當我們共同走過的歷程以投影片的方式呈現在我們面前,一次又一次的感動被召喚,我們共同見證了此行的價值和收穫。

四、對培力對象的影響

培力本身有許多不同的定義和面向。根據《培力、參與、社會工作》一書中的概念,從自我培力、個體培力到組織培力和社群培力,各有其面向和取徑。在此,我們不針對細節做學問性的探討,僅就我們所關切和服務的對象來思考。

(一)一人一故事劇場社群

對一人一故事劇場社群而言,學習一人一故事劇場運用在創傷和災難議題,做好組織的內外連繫與準備,邀請大家自己連結,並為未來長期發展做出貢獻。這一點我們覺得做了相關的準備,也得到了不錯的成效。

(二)對教習劇場在公共衛生議題的嘗試

我們運用了教習劇場進入社區和學校,更深入地去探討環境與我們的關係。這樣的嘗試得到了不錯的迴響,也接受到陸續演出的邀請。

(三)對在地培力的社群

我們進行了兩個在地社群的培力,狀況差異頗大,也讓我們從中學習許多。兩天半的工作坊成效很難評估,但是至少我們開啟了一扇門,渴望未來能有更多的連結,這也需要在地的團隊持續的關注和努力。

(四)對演出的單位與學校而言

演出所服務的單位和學校,對於服務的成效都表示出肯定之意,同時也渴望能持續連繫。然而後續的跟進是第一年計劃中較為缺少的部份,希望未來有機會能夠更進一步地推進。

五、感謝這一路上有你

感謝愛心第二春基金會對我們的信任與支持,感謝各協辦單位的支援,感謝老師們、在地的協調者們、所有參與者們、一人一故事劇場社群和教習劇場社群的支持,感謝所有國內外朋友的關心與鼓勵。我們完成的事也許不算多,但是如果沒有大家,我們不能完成這些事情。

感謝我們的家人對於我們的諒解,感謝因為我們要投入災區的相關工作而願意給我們空間的許許多多夥伴們。感謝計劃團隊夥伴們的犧牲奉獻和全心投入。感謝自己把自己帶到這裡,願意給自己一個機會嘗試。

我愛你們,謝謝你們,並以你們為榮。

最終,我想分享我個人的一點心情。

曾經有一回,沈董(光原的董事之一)和我分享,他願意投資我們,很重要的一點是因為觀察了我們的所作所為和言行態度,覺得我們很「無私」。說來慚愧,我們難道沒有一點點成就自己的理想的動機嗎?我有,而且很強烈。

回到這個計劃,我明白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其中有一部份是我想透過幫助他人來療癒自己,療癒自己面對自然災害和同胞受苦的無力感,療癒自己的替代性創傷,同時,也滿足我對台灣一人一故事劇場社群的發展做出一點微薄貢獻的渴望。

成為階梯!

當桂姊(五觀出版社的總監桂雅文小姐)告訴我,他當年回到台灣,發現在國外有許多好的NPO的書籍,有許多好的藝術管理和博物館管理的書籍,這麼寶貴的知識是台灣所需要的,因此他決定開出版社引入這些書籍,成為台灣在這些領域向上成長的「階梯」時,我深為感動。

一個人的能力有限,但總能做些什麼。

總結我個人對這個計劃的想法,服務服務者是重要的,深刻的理解我們所受到的災害並不只限於災害的表相是重要的,組織並準備好自己是重要的,做一些真正有價值有意義有助益的事情是重要的。

所謂的愛的力量並不該只是單向,我們需要共同編織一張「愛」的網,把愛的力量串連起來。重建是長期的工作,我們需要共同攜手。很開心看到在撰寫此文的同時,一些在地的團隊已經陸續展開各自的在地陪伴計劃。很開心在一年共同的努力之後,台灣的一人一故事劇場社群開始凝聚並共同成長。

也許我們不能選擇我們眼前的道路,但是我們能夠選擇我們的腳步。那些我們所走過的道路,無論是錯路、遠路或是不平之路,都將因為我們願意彼此傾聽和支持而跨越。在我們面臨更多變的未來時,這將成為我們力量的泉源。

願諸君一切平安。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