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夥伴聽了我對某件事情的觀點之後,結果吃不下飯、反胃、甚至感到想吐。我想,這可能和我的鄉愿有關。
什麼是鄉愿呢?引用維基百科的說法,鄉愿是「討好他人,沒有立場,昧於是非的人」。從詞源來看,鄉愿是指在鄉里中,故意做出忠厚老實的樣子以討人喜歡的人。另一方面,是偽善者和偽君子的同義詞。
Bingo!
為了討好他人而昧於是非,把黑的說成白的,這的確算得上是鄉愿。問題是身為佛教徒是不可以說妄語的,更高的標準則是愛語(依眾生之根性而善言慰喻,令起親愛之心而依附菩薩受道),顯然鄉愿非佛弟子所應為,那麼我們如何能說出別人聽得下去的話,讓別人心生歡喜而有所反思或學習,卻又不會變成鄉愿呢?
在佛法的說話藝術中,最基本的是如法,也就是依照正法來宣說。再高一級則是實語,把真實的狀況說出來。愛語則又再高一級,最高等級則是善說,像佛陀的說法就是這一等級。愛語的基本是實語和如法,也因此還是得就事論事,既不能說謊,也不能違反相關的正法,只是需要同理聽者的心,找到最合適的說法。
因此,如果我們說了別人的一件好,那麼就得真切的指出究竟好在哪兒,是依照什麼樣的標準評估是好,而且這個好必需是真實且如法的。一旦我們無法真切地指出究竟好在哪兒,或是這種好的本身是不如法的,那麼就不是正確的愛語,而變成一種妄語或是鄉愿。
有一次參加公益CEO club的活動,看到了逢麟大人為了誤喝了別人的咖啡而誠摯的道歉時,我真的很感動。他會走到別人的面前,彎下腰來鞠躬,為自己的疏失致上歉意。
我後來向逢麟大人表達我對他的敬佩之意。我常常因為一點點小的錯誤而不以為意,雖然感到不好意思,還是會習慣用很敷衍的態度來打發或是迴避。逢麟大人的真誠給了我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就算是很小的錯誤,也應該認真地面對。
在公益CEO club的討論中,逢麟大人也是很認真地參與並表述自己的疑惑的人。他不會只是為了顧及和諧而不說真話,也不會只支持符合自己想法的論點。當我和他表達我對他的敬佩之意時,是真的很喜歡他的特質以及他的待人處事之道。我想,這是一種真誠的表述,而不是鄉愿的作為。
回到最近夥伴所產生的反感,我猜想或許是因為那其實是一封電子郵件,為了順稿曾做了某種程度上的編輯,因此造成文稿多添了幾分陌生化的藝術氣息。如果所增添的美麗只是表面的裝飾而非真誠的讚賞,那麼的確會讓人感到難以下嚥。
想到這裡,就有點感慨。以前說話太直的時候,被責備太過嚴厲;但說話太婉轉的時候,又被認為太過鄉愿。說話,這真是一件困難的工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