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參加了一個比賽,很可惜後來的結果不如預期。有一次和團隊夥伴分享時,我以大小和尚取經的故事來比喻最後的結果。

在同一間寺裡,大小和尚都想去遙遠的西天取經,但是大和尚比較有智慧,對於取經一途所需的所有資源和方法,都進行了妥善的研究分析和計畫。正因為如此,大和尚遲遲沒有動身。小和尚因為比較天真,所以沒有想太多就出發,不出大和尚所料,小和尚沿途遇到了許多的困難。

經過了許久,大和尚已經變成老和尚,依然還在寺裡盤算著,而小和尚已經變成大和尚,並且幸運地從西天取經回來。

小和尚比大和尚更有創業家勇於冒險犯難的精神,如果以弘揚佛法的觀點來看,小和尚似乎也比大和尚更為精進。但是大和尚沒有錯,因為沒有做好計劃就行動是魯莽的;小和尚也沒有錯,因為不移到腳步是永遠到達不了西方。

那麼究竟哪一方才是對的呢?或者應該這麼問,如果大小和尚都各有優劣,什麼才是比較好的方法呢?

對我來說這問題太難,我不知道答案。不過我卻想起佛經中一段關於信仰有引導的力量的描述。

在《彌陀蘭王問經》中,那先尊者回答彌陀蘭王的提問,提及信仰有引導的力量。尊者說,在一個洶湧的急流邊,此岸陷於危險的人們,希望達到彼岸安全的土地,但是沒有辦法前去。有一位對此處地理水文熟悉的人,同時擁有智慧和強健的體魄,發現了一處水流較緩且安全的地方,奮力跳下去游至對岸。

一開始大眾驚呼而覺得不智,後來見證了此人的成功,並生起信心,於是一個一個人依循同樣的方式游到彼岸,遠離了危險,這就是信仰所具有的引導力量。

因此,所謂信仰的引導力量,其本質就是一種成功典範的力量。然而,在不同的領域和不同的情境中,可能過去的典範和當下的情境無法全然符合,也因此仍需要更多的智慧和勇氣,才能夠尋找出新的道路和方法。

在此觀點下,坐而言和起而行不再是大小和尚之間的對立關係,而是有沒有一位中和尚同時能夠擁有大和尚的智慧和小和尚行動的勇氣,並且能不能留下典範做為後人的鼓舞或是參考這樣的問題。

改變是動詞,成功則是行動的結果。

最近和小魚老師討論到組織SIG的可能性,小魚一開始很擔心會不會只有我們兩個人一頭熱,深怕最後不了了之。我一點也不擔心,因為就算是失敗了,我們也沒有任何的損失。不過小魚很認真地思考過後,覺得我們的熱情也許能夠傳染給別人,於是開始減少下學期的上課計劃,要保留更多的時間來投入這項工作。要做,就要一次做到好。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在「行動通訊」的時代,我想應該還有不同的做法吧!呵呵。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