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006.04.20)晚上到園區帶了一場兩個小時的即興戲劇工作坊。感謝劇團伙伴粉圓抽空來當助教,主辦人Eva的籌劃和付出以及和庭的熱心幫忙。當然,如果少了參與伙伴的熱情,整場活動一定會相對遜色許多。

  粉圓參加完活動,還特別寫了封長信和我分享心得,其中提到了她對希望園區伙伴的敬意與讚賞,同時也對沒有足夠的時間讓大家體驗即興戲劇更核心的元素,感到惋惜。

  的確如此,在大家下班累了一整天之後,如何安排一個「初體驗」,是我接到這個任務時,最傷腦筋的事情之一。昨天運用了比較多即興喜劇的方法,就是為了讓整個氛圍能更放鬆、更愉快。整個課程設計的目標,是先讓大家碰觸到自己,尋找一些和戲劇關連的可能性,至於更深一層的認識,以我的能力,比較適合在完整規劃的工作坊中進行。

  希望園區是一群特殊的人們,這也是在Eva一開始邀請我帶這堂課時,我立刻答應的原因之一。我和Eva是在去年咱家(MEDA)的桂理事長(桂雅文小姐)到新竹三三社演講時認識的。和和庭認識則更早,應該是第一屆TWING CAMP,而且因為我在CBETA工作的緣故,和和庭有另一層宗教上的連繫。後來又因為Eva接觸到APLS,也認識了許多好朋友,所以應該大聲謝謝Eva才是!

Eva!謝謝你!

  其實Eva安排竹希四月份的活動有許多選擇,不過他覺得大部份的課程都是「坐中學」,希望能讓大家動一動,所以給了我這個機會和大家分享。

  昨天順賢大哥也問了許多很有意思的問題,原來他以前曾經參加過我籌辦唯一一場在工研院的CBETA推廣活動(當時是杜老師[總幹事]的演講)。天哪!這是怎樣的一個小世界啊!而順賢大哥問到一個有趣的問題:怎樣才能夠帶這樣的工作坊?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我並不覺得我有很好的本領能夠帶工作坊,但是因為我喜歡,也願意推廣我喜歡的事物,所以承擔了這個責任。我曾短暫地擔任過講師,因此上課不是問題,但是帶工作坊可是門大學問。我的經驗來自於參加許多的工作坊,除了戲劇工作坊之外,潛能開發、催眠、創意和讀書會等等,都給了我許多學習的機會。更重要的是,新竹團成立這近兩年的時間裡,我們可愛的伙伴們不斷地給我指導和學習成長的機會,因為有他們當我的白老鼠,並不吝給予我支持和建議,所以才逐漸地累積了一些經驗,開始有信心嚐試這一類的挑戰。

  嚴格來說,要帶領一個完整的工作坊,我的資歷和技巧也許還沒這麼成熟,但是如果不做,就永遠不行。以前燕姊(一位引導師,也是MEDA的理事)曾問我,為什麼不把我許多獨創的見解做成工作坊來推廣,我支吾其詞無法回應的原因,也許就是對工作坊形式掌握不足的擔心吧。

  將軍離開不了戰場,如果沒有這些機會讓我磨練,我永遠沒辦法更上一層樓,為此,我得再次謝謝竹希的伙伴們給予我這次難能可貴的機會。

  昨天的嘗試也有非常的驚人的成果,讓大家玩得不亦樂乎。一位伙伴分享,剛開始他專注於自我覺察,後來在團隊演出時,發現和其他伙伴的默契漸漸建立,只可惜就在此時,時間無情地劃下工作坊的休止符。(等等,言下之意是時間的責任,和我無關?呵呵)

  淑美說到自己的精神狀況已經有些錯亂了,這一點應該是好的開始。也有一位伙伴說到自己曾經參加過許多相關課程,如藝術治療,所以感覺還好。這一點只能說抱歉了,因為課程一開始的設計並沒有考量到這個狀況。

  昨天也感謝許多之前在竹希講師班認識的伙伴,像是齡仁、寶禎、淑惠(淑惠是我在講師班時的同組伙伴)等等(人太多了,沒提及請見諒)。也許是老天爺知道人數太多我會很辛苦,所以讓一些好朋友沒能趕得及來參加,這一點我會檢討的。像是有事來不及趕回來的守仁老師,為了慈濟四十週年活動無法抽身的阿村哥,為了東元讀書會和公事私事無法前來的眾位伙伴們……

  沒來也別太傷心啊!因為我會一次帶得比一次更好哩!(希望啦)

  工作坊最後的主旨是「尋找團隊的寶藏」,其實把名稱改成「尋找生命或自我的寶藏」也很合宜。在我學習即興戲劇表演中,最深的體會之一就是規則和目的的差別。以戲劇競技的挑戰為例,有時候一些要求實在「很不合理」,為什麼三個演員一定要一個站著,一個坐著,一個躺在地上?(Sit, Stand, Lean)然而在有限制的條件下,伙伴們發揮創意,贏得滿堂喝彩,也許多了一些鬧劇的成份,但是娛樂效果非常顯著。

  當我們回頭來看演出的過程時,我們會發現,重點並不是這些令人不舒服的規則,更不是我們是否在演出的過程中得到好的成績(有當然是好的),而是我們和觀眾能不能都很「享受(enjoy)」這場演出。

  回到現實世界,有太多讓我們不喜歡的人、事、物、規則存在,如果我們受限於這些而感到不自在,那麼我們就忘了自己或是團隊或是生命本身的目的,而變成規則的俘虜。打破規則是一種方法,當我們無法打破規則時,也不必讓規則綁架我們的心。

  說實話,昨天一開始伙伴們還是想太多了,到最後小組呈現時,這個狀況有很好的改善。雖然對於直覺的開發還沒有足夠的體會,但是我相信是一個好的開始。我常常也會陷入這樣的狀況,這事可以慢慢來,多看多學習一定會逐步有成,重點是要給自己機會,並創造良好的環境。

  英國名導演Peter Brook曾這樣詮釋劇場(Theatre):

只要在一個空間裡,讓一個人從另一個人面前走過,劇場就成立了。《Empty Space》
註:引述自《想像的空間》一書

  回到現實,生活的本身不就是一幕幕即興劇場?是悲是喜,繫於一心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