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與30的交會

今天在演出之後,一位觀眾和我們的夥伴分享了他的感受。他說,他喜歡結尾的拼貼,因為之前的演出都著重在說故事人的感受和故事,有些更深層的議題並沒有呈現出來,只有在拼貼時才看見。

是啊!一直以來,拼貼不正是為了呈現議題的各種面向而在一人一故事劇場中大展身手嗎?這一次,我們練習的活報沒有出場,因為選擇以拼貼做結束而沒有刻意在演出中運用拼貼,也許下一次,我們可以練習把拼貼的概念運用在各種演出形式裡。

他覺得前段的演出是我們自己的觀點佔三成,觀眾的故事佔七成;而拼貼時我們的觀點佔七成,觀眾的故事只佔三成。換句話說,也就是在之前的演出中我們是透過我們的理解儘可能去呈現觀眾的故事,而在結尾的拼貼裡則是利用觀眾的故事來引發更多的觀點。

我喜歡這樣的觀察和理解。不過一人一故事劇場仍然以回到說故事人的感受為核心,只是在某單一事件的鋪陳上,如果捨棄了外在環境真實存在所造成的影響,有時卻會造成管井窺天的侷限。人權議題的本身不也是如?

我很重要,但我來自於何處?

人權議題是回到個人的,不涉及這個人的地位、出生、姓別或是膚色等等差異。在世界人權宣言裡,幾乎每個條文都是針對所有的個人(如人人、任何人)的聲明,在聯合國如此政治的生態中,對國家(會員國)有著明確而漸進的指引功能。

然而,在複雜的社會結構中,權利本身有時是政治性的或需要交換而來,無論是透過天賦或是社會契約,人們仍然不能遺群而獨立,也因此這個涉及於基本個人的人權議題,也常常會因為社會網絡的連繫而受到限制。這個現象在去年和今年的人權議題演出中,都能夠略見一二。

事實上如果人權需要透過《世界人權宣言》來界定,某個程度上人權就不是天賦的,而是被環境所賦予的,就如同那些賦予不正當對待的舊社會一樣,只是前者更符合人類向善的願望。

在追求和諧的社會裡,個人權利的主張更容易被人們重視和諧的企圖所壓抑。在這兩年人權議題演出所遇到的故事中,也常常能夠發現這種傾向,而這種傾向在年長者的身上更為明顯。

舉例而言,台灣曾受到日本殖民和威權體制統治,經歷過二次世界大戰和兩岸對峙,「沒有國哪裡會有家」深深地烙印在人們的心中,藉此而來的迫害(如白色恐怖)讓人們為了保護家人而噤若寒蟬。經歷過這些年代的長者自然鍛練出了一種生存之道,在今日自由民主的時代,看到學生們上街頭,要用身體對抗去彰顯他們的無力,心中總會覺得那是危險的、不當的--在心痛之餘,不是正視學生訴求的人權議題應該被實踐,而是尋找任何可以確保和諧避免衝突的方法。

這樣的狀況也發生在政治或是輿論的操作上。當前總統夫人出庭昏到時,當前總統遭羈押而帶上手銬時,大家質疑司法單位是否太超過,而忽略了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我們所看到的相同的不同世界

這個世界,是同一個世界,但相對每個人來說,卻又是如此的不同。

在演出當天的下午,和劇團成員以及幾位朋友共同探討人權議題時,就出現對同一件事情的不同看法。例如,當有不同的言論出現而產生對立時,此時是綠燈(好事)、黃燈(警訊)或是紅燈(禁止)?有人覺得是綠燈,代表言論自由、多元包容;有人則覺得是黃燈,如果處理的好就很好,如果處理的不好就不好;有人則覺得是紅燈,衝突是應該避免的。透過彼此分享之後,原先對別人觀點的質疑,轉變成為理解和認同。

在另一個活動中,我邀請大家手牽手站在教室的一邊,然後依照我給的條件前進或是後退。於是有孩子的人前進五步,沒工作的人後退三步……。有人自顧自的走,有人則擔心牽著的手會分開;有人覺得該放手時就放手,有人則用力拉扯而不願鬆開。

在這個簡單的活動中,可以看見許許多多的差異。群體和個人是不同的觀點,是否要訂立步伐的標準?在拉扯的過程中是否要放開手?為什麼前進和後退的步伐不同?為什麼「有孩子的人前進五步」而不是「沒有孩子的人後退五步」或是「有丈夫的人原地轉三圈」?

一位老師分享了他班上的狀況,他努力把落後的孩子向前推,這樣子很累,而且自己也反省著這樣對孩子是否算是真正好的方式?我看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用心和努力,同時也看到了在這個社會規範下一顆良心的無奈。

當某些人依照規則自信地跨步向前時,有些人則因為旁邊的人沒有前進而刻意地縮小了前進的步伐,還有人為了抵抗身旁的人的大步伐而刻意縮小步伐。討論中有人認為訂定標準有助於團隊的整合(如前進三步改成前進兩格磁磚),也有人認為這樣一旦遇到差異將不得不放手而失去了人際間的緩衝。如果是一個團體,有著統一的目標應該如何如何;如果我們尊重個人的狀況又應該如何如何……。

這類的問題投射到現實社會中俯拾皆是,每一個行為或是主張的背後都有其道理。覺察到有不同的可能性是促進改變的第一步,透過討論和分享,包括我自己在內,每個人都有著滿滿的收穫。原來,那看似遙不可及的議題,其實正在我們的身邊上演。

每一個人的獨特除了來自於其本身獨特的存在,也來自於和社會獨特的關連。在一個追尋和諧的社會裡,如果忽略了個人,和諧將成為籠牢;如果忽略了社會,和諧將成為抹滅尖刺的黑手。

也許,這問題(如果算是問題的話)沒有簡單的解答,還需要我們共同去尋找或創造。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