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開樂師工作坊了,由於很久以前在團裡開過內部工作坊,為了迴避相同的內容,另一方面也為了讓團裡報名參加的夥伴能夠有更多的嘗試和練習,所以課程的安排就得整個重新建立,有點傷腦筋。

粗略地分析了參與學員的狀況,於是想由以下三個觀點,或是樂師的三種角色(身分)來進行課程的設計。

身為執行者的樂師

樂師是任務的執行者,因此樂師需要有足夠的能力執行樂師的任務。這些能力包括理解故事的核心,熟知儀式和形式的搭配,能夠運用樂器來表達,理解音樂在戲劇中的功能等等。

我們常常看到身為執行者的樂師,某個時候做某件事情,另一個時候做另一件事情,做完了就把樂器放下來等待下一個任務的來臨。按部就班並且小小翼翼,把焦點放在過程和儀式之中,執行者的樂師會帶來一種平穩的感覺,使得演出能夠平順地進行。

不過執行者如果太過專注於規則而忘了其他的演員,有時就會出現比較平淡刻板,演奏與演出脫離,或是自顧自的狀況。

身為支持者的樂師

我們常常會說一句話:「樂師也是演員的一員。」事實上樂師不但要和演員在一起,常常也負擔起支持整場演出的責任。身為支持者的樂師,會把注意力放在舞台上,並用音樂去回應支援舞台上的演出。什麼時候該停,什麼時候該走,配合著演員的演出來調整音量和伴奏,為舞台建立一個好的戲劇空間。

學會當一個支持者,是樂師能夠輕鬆面對各種情境的重要關鍵之一。事實上樂師就算腦袋空空,也能夠有效地扮演著支持者樂師的角色。例如,透過演員的舞台肢體動作來扮奏或是配樂,用聲音為舞台增添氣氛等等。

身為支持者,就得和大家在一起。不過如果一直都只是當一個良好的支持者,有時也會因為演員的狀況沒有辦法馬力全開,或是太強調和演員在一起,而無法協助演出到更高的地方。

身為領導者的樂師

樂師是舞台的魔法師,這句話的意思是指樂師有一種獨特的身分,利用聲音的穿透性有效地佈置氛圍,影響演出的節奏,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在一人一故事劇場的演出過程中,樂師扮演著主持人原先擔任的角色,協助演出的推進。正因為樂師帶著旁觀者的角色,所以常常能夠覺知舞台上此時此刻需要卻尚未發生的元素,或是以更高的視角來看待戲劇的進程。這些,都需要透過樂師來領導舞台上的改變。

當演員在佈置場景時,樂師要承擔起「此刻正在演出」的責任;當演員卡住時,樂師需要跳出來推進演出的進行。身為領導者的樂師,有勇氣打斷演出,為場景下標題(用音樂),為改變施力。

太過於投入領導的樂師,或是只和自己在一起的樂師,有時會因為做得太多而破壞了整體的感覺,或是產生不必要的干擾。這事實上也是所有領導者(無論是人生、職場或是家庭)要克服的難關。

寫到這裡,也許大家會覺得樂師的工作真複雜。不過其實也沒有這麼嚴重。雖然執行者、支持者和領導者這三個身分看似困難,但實際上每一個人多多少少都有比較擅長的項目。例如有些人對音樂比較熟悉,充滿著熱情非自發性,常常能夠在演出的過程中做出流暢的伴奏,領導著演出的進行;有些人思維能力很強,熟記了樂師的標準作業流程,為人理性踏實,能夠讓演出的儀式穩定地推進;而有些人的感知能力很強,能夠和演員在一起,支持演員的演出,甚至是是共同創造出迷人的風采。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樂師的風格,以及不同風格的樂師可以挑戰的其他面向。

對我而言,一人一故事劇場樂師在演出中,需要從執行者的身分開始,然後進入到支持者,再進入到領導者。這或許是比較容易且安全的方式,不過並不是通則。如此安排的原因,是因為演出時的儀式和戲劇架構非常重要,一旦不穩,就有可能讓整場演出崩盤,而樂師正是建構和支持儀式和戲劇架構非常重要的存在。一旦樂師的執行能力不足,不旦影響演員的呈現,也會影響觀眾的投入。有了安定的架構,演員能夠安心的演出,此時樂師如果能夠支持演員,演出就能夠充滿力量。最後,樂師才能帶領演出到更高的地方。

雖然說就一場演出的觀點,樂師得從執行者的身分開始,然後進入到支持者,再進入到領導者,然而練習時卻得以相反的方向學習。為什麼呢?因為儀式離我們最遠,而自發性最近。樂師的練習要從自己開始,去玩、去嘗試、去抒發感情。然後再進一步學習成為支持者,能夠聆聽和回應其他的人,和別人在一起共舞。最後,才回到執行的細節,明白儀式和形式的設計。

從自己開始還有另外一個優點,那就是打破綁縛。愛因斯坦曾經直言,如果我們一直在一個系統之中,就無法解決這個系統本身的問題。所以如果一開始把儀式和操作方法背得滾瓜爛熟,雖然很容易考試,卻也可能失去了其他的可能性(想想我們過去的教育就能夠明白)。

如此反覆學習、內化、執行、反思的過程,就可以打開我們的心,讓我們在樂師席上悠游自在。

我最擅長的身分是屬於支持者的樂師,因為我常常腦袋空空,所以只要「看著辦」就可以了。不過如果演員的狀況不佳,有可能我就得轉變成為領導者的樂師,想像自己正在舞台上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帶領著演出的進行。

而樂師的練習有助於一人一故事劇場舞台上的呈現,無論是主持人或是演員,都能透過樂師的練習得利。不過如果是要在正式演出時擔任樂師,相對地準備度的要求會更多一些。我們也曾經遭遇過這樣的質疑:「你們樂師的功能就僅止是敲敲打打而已嗎?」或是「沒有樂師好像也沒有太大的差別吧?」這對團體或是樂師的自信而言,都是很大的傷害呢!

當然,也曾有過團裡的夥伴參加工作坊時擔任樂師,老師發現他充滿了熱情卻無法在演出中呈現出來,這某部分可能就是因為我們的練習常常太在乎形式或是儀式,而忘了得先讓自己身在其中、樂在其中。

最後,用一張圖來呈現這三個身分的關係。有了這張圖,課程設計起來就會輕鬆多了呢!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