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C

Mr. facilitator從英國回來短暫的停留,並和小魚帶了一場初階工作坊。昨天是兩天工作坊的第二天,在結束了我所參加的引導者高峰會之後,我便連忙趕去和他們會合,因為已經預約了要共進晚餐。我想看看小C,聽聽小C。

小C和我分享了在英國True Heart做一人一故事劇場和在台灣的差別,最主要之處在於英國的一人一故事劇場強調語言的運用,演員和觀眾能夠透過精準的語言表達或接收故事的呈現,相對地在台灣則強調感覺的精準表達,並留下了許多詩意的空間讓觀眾自行填滿。另一方面,英國的觀眾也會對演員的呈現提出要求,期望演出能夠更貼近說故事人的故事,而台灣的觀眾似乎很容易就滿足了。

這樣的分享讓我想起《思維的彊域》一書中所提及的東西方文化思維的差異,以前也和夥伴討論過這個主題,並整理出一篇文章〈當一人一故事劇場遇見東西方思維風格的差異〉(在遇見.一人一故事劇場pdf檔中收錄)。依照書中的觀點,東方人重關係、背景、動詞;西方人重分類、主體、名詞。反映在思維、文化內涵、文化表現和教育方式上,都有明顯的差別。

以思維而言,西方是有始有終,邏輯的思維方式,而東西是週而復始,辯論的思維方式;以文化內涵而言,西方重個體與公義,而東方重關係與和諧;以文化表現來看,西方是寫實的,而東方是寫意的;以教育方式來看,西方投資於個人的發展,東方投資於群體的興旺。

這樣的差異必然會反應在一人一故事劇場的故事和呈現之中。當然,這個差別並非一刀兩斷地清晰,畢竟在東方也有西方思維的人,反之亦然。在早期我們劇團的練習中,常常會在為說故事人服務之後開始進行討論或分享,雖然大家都受過了良好的「說好話」訓練,總是會從「正向」的分享開始,但有些夥伴會針對不準確或是糊模的表達細節一一確認和提出自己的看法,有些夥伴則只要感覺對了,就很滿意。顯然,無論是在東方或是西方,的確都存在著這種差別。

不過,在漢文化影響下,美學的追求其實不同於西方世界。以中國的詩為例,一旦翻譯成英文,就不得不多了許多動詞和介繫詞等等,反而讓一首廣闊的詩變得狹礙。小C分享了他在英國將一首自己最喜愛的詞翻成英文,聽到同學讀後分享而落淚的故事。原來一首探究歲月和成敗興衰的詞,卻變成兩個老頭在酒吧裡喝酒的小故事。這其實也不用太過感傷,因為啊,原本大家對世界的想像就有所不同,更何況要理解中國的詩詞,有時無法脫離文脈語境(context)來理解。

不過說真的,聽到小C的分享很開心,至少,小C似乎還是原來那位用心生活的小C呢!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