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問我,在一人一故事劇場之中最重要的是什麼,也許我會回答「故事」,也許我會回答「尊重與接納」,但我最喜歡的回答可能會是「人」。

在團體的歷程中或是演出裡,人永遠都是最重要的組成要素:故事之所以產生價值或是意義,是因為故事投射出人的想法;劇場之所以能夠感動人心,是因為人的感官和意識受到了催化。沒有人,就沒有一人一故事劇場。

談到人,就得談到演員在舞台上的狀態。高行健曾對演員提出了表演三重性的說法,簡單地說,是指演員會經歷「我─中性演員─角色」的歷程,而當演員開始準備、化妝時,其實就是一種放空自己準備進入角色的階段,也就是中性演員的過程。

按此觀點,一人一故事劇場的演員理應也會經過這三重的角色,但似乎更為複雜。如果把演員放在舞台上,從頭至尾的一場演出中,演員可能還有另一個特別的階段要渡過,也就是說至少得經歷四種不同的階段歷程。

第一個階段理所當然是自己。一人一故事劇場的演員以自己的身分開場,也以自己的身分結束演出。

和三重性不同之處在於,演員並沒有很快地從自己進入中性角色的階段,而是進入了一個積極聆聽的觀眾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演員需要一直保持著積極聆聽的狀態,透過觀察說故事人和其他觀眾的狀況,來決定接下來的演出如何進行。另一方面,也得和其他的演員在舞台上即興合作,換句話說,演員在演出的過程中也得保持著此一特質。

當訪談結束之後,演員需要從觀眾的階段進入中性演員的階段。在尚未被選角色之前,演員並沒有特別的角色可以準備,當沒有被選到角色的時候,有時演員甚至可以決定不演出,自然沒有必要進入任何角色。保持中性是演出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狀態。

有趣的是,當演員在觀眾階段時,並不一定會保持中性角色的立場,反而像是自己和中性角色中的一個交疊,因為演員會以自己的經驗來形塑接下來的演出和角色,或者,演員也只能以自己的經驗來進行這件工作。

在第三個階段中,演員進入中性演員而放空自己。第四個階段則是角色的階段,此時人便成為一種演出和展現的媒介。在舞台上的演員不再是演員自己,也不再是觀眾,自然也不再是中性演員,而是一個老人,一隻小狗或是一棵樹。

在即興的呈現中,有時演員還需要從某個角色中轉化到其他的角色,或是回到中性的身分,因此演員可能會經歷這四種歷程的退轉,例如「角色-中性演員」或是「角色-中性演員-觀眾」的轉化。

不過,硬是要區分所謂的三重性或是四重性,也許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如同表演的三重性發生在演員的內心世界裡,無論是四重性還是十重性,理應也是如此,外人不易得知,更遑論能區分其邊界。但是在一人一故事劇場的互動演出儀式中,這樣的轉換過程卻十分鮮明而容易觀察。

以一場簡單的演出為例。一開始演員以自己的身份開場,然後坐(或是站)在演員的位置上,進入積極聆聽的觀眾階段。此時演員等待著故事被分享,並觀察觀眾的情形。此時演員保持著自我,卻也不再是自我,是一種介於自我和中性角色之間的狀況,對於說故事人和所有的觀眾而言,演員即像是一群等待出擊的戰士,又像是會吸納一切故事並自動轉化的息壤(註)。當說故事人分享了他的故事,演員起身準備演出,在很短的時間內裝扮自己,讓自己放空而進入角色。這個由中性演員進入角色的過程完全呈現在觀眾面前,接下來就是舞台上的呈現。

當演出告一段落,演員放鬆,注視著說故事人,用目視禮把剛才的演出當成一分禮物送給他。此時演員既非角色,也非中性演員,也非觀眾,而是一口氣回到了演員自己。在說故事人分享了自己的心情之後,如果不經修正或是轉化的演出,演員整理舞台,重新回到位置上,進入積極聆聽的觀眾狀態。這個週而復始的循環,直到整場演出的最後,演員回到自己的身分結束。

對我來說,在整場演出的過程中,演員大部份的時間處於「積極聆聽的觀眾」角色,而非中性演員的角色。在訪談的過程中,演員和其他的觀眾一樣,正一起聆聽一個重要的故事或是感受,對於悲傷之事眉頭輕鎖,對於歡樂之事嘴角微揚。有時甚至會遇到某位舞台上的演員同時也是故事中的主要角色,我們會讓演員保有選擇下台當觀眾的權利--顯然,此時演員保有某種觀眾的特質,卻又不完全是自己,真是個有趣的情境呢。

不知道有沒有人寫這方面的論文探討,一定很有趣呢!

(註)息壤是自己可以自動生長的土壤,相傳大禹他爸鯀就是偷這個來治水。

2 意見:

At 2009年11月11日 下午3:21 阿柏 said...

當演員在舞台上是"積極聆聽的觀眾"這一狀態時,又與台下的"觀眾狀態"不同:1外在的~演員清楚覺察、知道她是隨時會被teller或觀眾所注視的,我記得Jo salas好像提到這時候有經驗的演員會注意到自己的"優雅"是不是?也就是這個狀態時,演員雖像觀眾,但是卻又同時被teller,觀眾,引領者,以及其他演員,樂手所觀看,她的情緒反應必然不同於坐在台下的觀眾,也不同於樂手、引領人,teller在與引領人說話的時候,會是比較容易注意到演員們的即時反應的,我曾碰過在我當演員時,我無法專注傾聽teller的狀況(工作坊中),我猜teller應該可以察覺到一些些,也就是對於某種teller表達方式的不欣賞,或是自己與他的過往未竟事宜成為此時此刻聆聽的阻礙...2內在心理狀況的,演員~我自己的經驗是在聽的時候,會隨著teller的故事,在自己腦海中出現我想像的畫面,這個當然是從自己的人生閱歷、自己的生命故事或在不同文化裡泡著而產生的東西,我猜這就是你所說的那種交疊,當let's watch說出,所有演員以自然、中性姿勢站立(成為中性角色~如同一塊整理好、但還未上任何色彩的畫布),樂手音樂逸出(對演員而言是一個轉變的魔幻時間)...先塗抹上淡淡背景色彩,在眾人難以察覺的微妙片刻,帶所有人往某個方向前進...然後是setting,演出,你認為樂手有這四重性嗎?
我想,演員在"積極聆聽的觀眾"這狀態時,最理想狀況應該像禪的境界~是放鬆、自在、確不會受其他東西(情緒,想法)蒙蔽、阻礙當下的覺察,真是不容易...謝謝分享 songbo

 
At 2009年11月11日 下午3:49 李志強 said...

謝謝松柏的回應。的確,我在思考四重性中的"積極聆聽的觀眾"的演員狀態時,確實認為此刻的「演員」正在被觀眾所觀看。更清楚地說,我個人認為如果演員表現出不在乎或是輕率的樣子,一定會影響觀眾對演員的信任和分享的意願。演員的積極聆聽也是表演的一部分。

松柏的觀點比較是由觀眾的角度思考演員在"積極聆聽的觀眾"的身份的樣態,而我這篇只由演員的四重性來思考內在的轉化。

至於樂師是不是也有四重性……這問題太好了,我得好好想一想才行。關於禪的境界,我想這應該算是演員的修行吧……。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