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零是歲月的癌,一點一滴掠奪了我的青春。

今天的早起床,原本打算趁著精神不錯,看一篇英文論文,沒想到四頁的內容就花了半個小時。想起以前兩個小時就可以看完十篇短論文(約三至七頁),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以下是我以前看論文的方式,和大家分享:

一、快速瀏覽論文架構和主旨

想要了解一篇論文是不是自己想要看的,除了標題之外,先看摘要,再看結論。中間的結構很快地瀏覽過一遍,大致上就有整體的輪廓,知道文章可能在說哪些事情。有一些重要的圖表,則要瀏覽標題。

二、訂定閱讀的規劃

瀏覽之後會得到一個結論(要讀,要精讀,不用讀或交給別人讀),再依照決定採取行動。先問自己關於這一篇論文的問題:我想要從這篇文章中得到什麼?我應該用多少力氣去讀他?相關的議題會放在我的知識結構中的哪一塊?

三、標註看不懂的生詞

如果要讀的話,拿起一支鉛筆,從頭到尾快速地(不理會內容)把一眼看下去不懂的字(或是詞組、片語)畫上底線。這些字有可能是看不懂,也有可能僅是詞類或形式的改變,或是特別的搭配用法。

四、精讀

開始依序精讀這篇文章:摘要、結論、前言、過程和討論,最後是對應的器材等等。有時討論比過程重要,則先讀討論,反之亦然。如果這是一篇以儀器或是方法為主的文獻,自然應當把儀器或是方法放在前面。

五、在語境中逐步解決生字

每看一段之前,動手查本段的生字或生詞。並不是每個畫底線的字都需要查字典才看得懂文章,如果時間較急,可以回頭來再查。但有時一個字會錯意就會影響通篇文章的理解,此點也不可不慎。

六、萃取

重要的段落用螢光筆標示,在每段旁的空白做筆記,閱讀完成之後,讓自己喘一口氣,並組織這些資訊。

七、反思

問自己問題。這篇文章主題在講什麼?中間發生了什麼?我從這篇文章中得到了什麼?有哪些我可以加以應用?我還需要哪些參考資料以協助我了解這個主題?我應當告訴誰關於這篇文章的什麼事?

八、文檔整理

把論文收好,有時要加上編號和標籤,以利重讀或進一步的運用。

通常在看完一連串相關的文章之後,會有不同的想法,需要再做另一層的思考和比較,有趣的冒險便會就此開始。

附帶一提,查生字是為了推進對這篇文獻的理解,所以不必一開始就陷入生字而感到害怕。對於一篇一篇是生字(尤其是專有名詞)的文章,讀起來真的很吃力。這部份需要做更縝密的規劃,例如一天讀一個段落。如果沒有辦法一口氣讀完,要做階段性的小結,並且為之後閱讀做好準備。例如,選在一個完整的段落停下來,或是一個比較簡單(或生字較少)的段落停下來,以免讓接下來的閱讀一開始就遇到障礙。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