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已經形成的模式裡,我們的感知會被那些早已約定俗成的習慣所支配,之後我們就很難再提出另一個與之不同的模式了。」~~《比知識還多》,P3,愛德華.德.波諾

愛德華.德.波諾在《比知識還多》一書中提到甲思惟的定義,他認為思惟是一種「基於某種目的而進行的有意識的探索行為」(《比知識還多》,P8),被視為是一種指導經驗的內在洞察力,其目的在於探索、理解和擴展經驗。

愛德華.德.波諾還認為,思惟是建構在感知的前提之下,而「我們安排行動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感覺與實現自己的價值」,而思惟「不懈地編排我們的感知與經驗,以便我們能夠更加清楚地認識事物」,「沒有思惟,情感就變成了專制」(P18)。因此他強調,「與其說思惟的錯誤是真正意義上的錯誤,還不如將它視為感知不足」(P33)。

「最終決定一切的是人類的情感,因為情感是人類價值的最後裁判。但是,真正的情感也能同樣自然地產生於清星的感知之後。發生在感知之前的情感只會導致偏見與專橫。」~~《比知識還多》,P6,愛德華.德.波諾

愛德華.德.波諾也認為,思惟是用來擴展感知的工具。一旦感知有所侷限,思惟就會有所侷限。然而全靠感知或是直覺,卻又同樣危險,所以透過思惟的工具可以引導我們打開我們的感知,以避免思惟的錯誤。

站在一人一故事劇場舞台上,我們需要擁有獨立思惟的能力,並且以之服務觀眾的故事。當說故事人述說他的故事時,當演員或主持人望著觀眾群體時,演員們必然會「基於某種目的而進行的有意識的探索行為」,只不過有時候探索的並不是自己的經驗,而是說故事人的經驗,甚至是說故事人沒有說的經驗。

正因為資訊永遠不夠,也因此我們需要做出「創造性的猜測」來填滿舞台的演出。創造性的猜測通常有幾種來源,一是演員與說故事人共同的生命經驗,二是演員的直覺,三是同理,四是對社會文化的理解與想像,五則是思惟技術。

這裡僅以CoRT教程的第一個工具PMI為例,說明思惟技術可以提供的協助。

CoRT1-1 PMI:有目的地檢查想法正面的、負面的和有趣的因素,而不是馬上接受或是拒絕。

PMI提供我們在決定之前一種思惟的方法,引導我們同時考慮正反兩面的想法,並尋找有趣的點。透過這樣的訓練,能夠打開我們的感知,尤其是在我們很快地就下好決定時,能停下來想一想更多的可能。

在說故事的過程中,說故事人的想法可以透過PMI來思惟,我們想採取的行動也可以透過PMI來思惟,甚至故事所發生的社會環境中的價值觀也可以透過PMI來思惟。如果說故事人陷入故事的情境之中,PMI可以協助我們在舞台上呈現出不同的觀點。如果我們很快地跳進說故事人的故事裡,我們極可能沒有辦法以更高的觀點來看待這個故事,以致於失去了感知故事其他面向價值或意義的機會。當然,如果我們一直以不同的角度來看待說故事人的故事,又有可能讓觀眾覺得這是即興劇場而非一人一故事劇場。因此找到興趣點加以發展,是主持人和演員都需要思惟的課題。

如果這樣的思惟工具真的能提供助益,那麼我們又如何在舞台上使用呢?說實話,光是花時間聽說故事人說話和記得故事重要的細節,還得在儀式、形式的框架之下和夥伴們共同演出,這些就夠我們手忙腳亂的了,怎麼還可能有空停下來思考這些事情呢?

沒錯,站在舞台上的確沒有時間允許我們拿起表單來填寫,也因此我們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熟悉這些思惟技巧,在舞台上這些技巧才能夠自然而然地成為我們的幫手。如果我們只是以自己的「所見所聞」來呈現說故事人的故事,終究只會停留在說故事人所描述的框框之中。那麼我們可能將會失去了一個故事被分享出來更深刻的意涵。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