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十八日,到北縣參加社區劇場種子論壇日,聽到靖雯的分享,有很豐富的收穫。因為之前曾經聽到淑雅老師分享他的IDEA經驗,因此有了初步的想像,加上靖雯所分享的親身感受,大致上就可以理解這些想法的由來。而我在兩位分享者身上也看到了仁慈的光芒。

因為「希望的豐收」計劃,靖雯到巴西和來自其他國家的二十三位青年代表,以及相關的工作人員共度了一個月的時光。從他的分享裡,我學到了以下三件事情,在此和大家同享。

一、關於態度: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

由於開會的地點並非大都市,再加上經驗上的不足,似乎會議的流程和許多細節都沒有如我們往昔經驗般的順利。靖雯分享了自己真實的想法,和他面對這些狀況的反思。這讓我覺的很棒。有時,不如預期的狀況會讓我們焦慮,但是既來之則安之,我們如何自處於逆境之中,將決定這件事情對我們的價值。

另一方面,這也會讓我們思考,未來如果有機會舉辦或是參與相關的活動,應該怎麼做才能比較好的服務參與者。

二、關於立場:進入社區是融入還是介入

靖雯分享了到社區帶工作坊的經驗。由於事前沒有機會和社區接觸,因此發生了一些讓人感到沮喪的事情。例如,某個朋友帶領的一連串六次的工作坊,第一次有三十幾個人,第二次五個人,第三次只剩他自己。由於第一次許多參與者是被動員來的,因此人數較多,加上遇到假期,大部份的人有出遊的習慣,後來來的人就漸漸的少了。

靖雯的反思讓我想到了我自己的經驗。我常常會問我自己,我究竟是來幹嘛的。我是來改變別人的嗎?又或者我是來和大家在一起?

身為一人一故事劇場人,我知道「在一起」的力量。另一方面,身為社會企業人,我也明白光是陪伴事情不見得會變好。因此,我提出了融入和介入這兩個不同的立場,而這個討論在下午的開放空間會議上也被人再度提出,而且成為當天討論小組中人數最多的一組。我想,這代表著很多朋友對此都有所想法,並且希望知道「程度」如何拿捏。

我自己呢?如果問題不用立刻解決,我會選擇先融入再說的立場。

三、關於當下的自處:當理念和現實之間出現了距離

靖雯的巴西之行,他自己客氣地說學習很多,但是我們都明白某些核心的期待沒有被滿足。例如:和不同國家的朋友多作交流、能夠深刻地探討各地青少年所寫的市民筆記本。這也讓我反思到自己的經驗,進入社區時,我們常常會抱著比較高的理念,但是這個理念如果和現實之間出現了很大的落差,我們應該如何自處呢?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作法,有些人會衝到前面帶著大家前進,有些人會帶著大家思考批判,有些人則會先和大家玩在一起。對我來說,這是一門很難的功課。我們需要更清楚的理解什麼時候需要什麼行動,才能縮短行動和學習之間的距離。

改變常常需要從自己做起。這是我的心得。

非常謝謝靖雯的分享,讓我們能夠身歷其境地感受到IDEA中的一些時刻。昨天晚上聽到一句話,覺得很棒,在此一併分享:「Make the moment, not just kill time.」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