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之苦

苦有八種。生、老、病、死之苦,是生命週期的苦。人有此苦,組織也有此苦。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之苦,是事與願違的苦。人有此苦,組織也有此苦。五陰熾盛之苦,是系統運行的苦。人有此苦,組織亦有此苦。

任何一個組織,其存在皆有其因緣。有時,是為了組織的使命。當組織的使命達成時,組織自然就會面臨解散的命運。這是美事一件。有時,組織的使命本身,即冀求能夠永生(永續經營)。永生和無常相抗衡,留下的常常只是名而非實。看看可說是世上壽命最長的組織,超過一千多年的教廷,就能夠理解。

既然如此,組織的生命週期就是不得不面對的苦。苦的奇特性在於,只要人不去追隨,苦就會停止。活在現今的人們,不太會惋惜清朝的滅亡,但這不表示民國初年心繫皇朝的人不應當努力復辟。

組織之中,也有許多事與願違的苦。這苦,是管理的起點。若世間的事情都能依靠自己的願望實踐,甚至不用動手,那麼管理者就沒有絲毫存在的價值。管理者設定目標,然後完成目標。目標是對狀況的描述,是一種改變或者是不改變。如果管理者誤認為事情一定如自己所掌握,那麼就很容易招來求不得、怨憎會和愛別離苦。

最後,日常生活的營運本身,一而再再而三地需要去做一些繁瑣的事情,這的確會讓人感到苦惱。但是管理者的責任不是過著如帝后般的生活,而是讓一切順利的發生。

在社區、在家庭裡、在企業、政府或是非營利組織中,管理的狀況都有所不同。那些過去在企業組織中可行的模式,在家庭裡未必可行,在社區團隊中也不必然適用。管理者需要思考組織不同的因緣脈絡,才能夠順利地推展變革。

一個不願承擔的領導者,會讓整個組織面臨極大的危險。《領導的藝術》一書說得好:

領導者的第一要務是充分認清現實,最後一件事是說謝謝,在這中間,領導者必須成為一個僕人。

領導的藝術是「盡可能以最有效而人性的方法將人們解放,讓他們去做自己該做的事」。

傑出的領導,最主要是表現在追隨者身上。

我明白,組織中存在著許許多多的苦,每個人身上也承擔著許許多多的苦。我們總有一種自由去決定如何面對這些苦。曾在一本書上讀到,成功者和失敗者的差距很小,成功的過程中需要承受痛苦,而成功者比較能夠承擔它。

林懷民先生曾經回憶,當年常常因為雲門的工作讓他覺得不勝負荷,想要解散舞團,但是俞大綱先生卻不淮他這麼做。這是韌性,也是生命力的起源。

放棄比較簡單的原因,常常是因為放不下那個貪求安逸的自己。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