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文)失敗的經歷是一種綁縛,但是成功的經歷有時也是一種綁縛。

這次夥伴分享帶領活動的結果讓他覺得很滿意,我原本還想說驕傲一下,於是我問夥伴,如果沒有採用我們之前所做過的這個教案,對於此次的合作會不會更好?沒想到夥伴聽到了這個問題之後,分享出過程中一些不好的感受,讓我也難過了起來。

為什麼我會這麼問呢?因為這個教案是過去還算是成功的經歷,因此如果有了一個值得參考的教案,其他的人的參與自然會減少,對於教案的適用性,或是對於團體應該做的準備,就會不自覺的輕忽了起來。

有值得參考的作法,自然會感覺壓力少了許多,不過這並不代表我們帶領活動會得到同樣的結果,或是我們的準備可以比較少。有時透過大家群策群力所做出來的教案,也許雖然感覺比較單薄,但卻能得到比較好的結果。那是因為我們都很熟悉,都很投入,都把這件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來努力。

當然,我們也無法忽視彼此之間「程度」、「狀況」或是「專長」的差異。舉例而言,有些人帶活動講解的很清楚,有些人則不容易把規則說明清楚,這便會涉及到分工的方式。有些人為了「公平」,很容易把活動平分,你帶一半,我帶一半。運氣好時不會出現問題,一旦有些環節沒有照顧好,就會產生不良的影響。例如前半的活動沒有做好團隊契約,後半的活動就得花上更多的力氣去處理秩序問題。

另一方面,每一個人對於活動目標、教育理念和上課方式的理解也有所不同。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態度」問題。如果團隊合作本質上就是一種更好的競爭,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彼此面對呢?我們又該如何分工或是彼此協助,才能讓團隊的表現更好,讓孩子們能夠得到真正的收穫?

在一個進步的團隊中,成功的經驗是用來超越的。佛法說「正精進」,包括了好還要更好(已生善令增長),沒有發生的好還得讓其發生(未生善令生)。我覺得這次夥伴參考過去的教案所發展的新教案,已經超越而到達另一個高度了,只不過對其他參與活動帶領的夥伴們而言,這樣的高度所需要的能力,似乎有點負擔過重。然而如果不努力,不反省,其結果也只是原地踏步而已。

有一位日本的圍棋名人曾說過一句話,我覺得非常地棒。他說:「名人在勝利了之後才高興,在失敗了之後才難過。」而我們常常是在勝利之前就開心,還沒有失敗就難過。名人為我們指出了一條「無心」的道路,唯有堅持到最後一刻,一切才會成真--這也是棒球經典賽在延長賽得到四分,卻在下半局失掉五分而輸球時,心中的嘆息。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