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思考劇團未來發展的走向時,突發奇想地製作了一份〈PT演員簡易職能分析自我評量表〉。這份評量表的內容依據演員此一任務的需求,分成十項基礎的職能,每項職能從0-5分成六個等級。由於是為了劇團演員而設計的表單,因此在標準上比較嚴格。如果十個項目的等級都在1以上,應該就可以掌握演出的基本要求,也就是有能力上台進行基礎的演出。

劇團的夥伴懷疑是否有人這樣做。昨天在台南大學的研討會中,恰好Madonna介紹Rubrics(有人譯作規準)的評量方式,其實和職能盤點時會使用的一種評量方式很類似,因此我相信這的確是一種評量發展的可能性(或趨勢)。

以下先簡單分享PT演員的十項基礎職能,共分成理解; 表達和呈現三大項:

壹、理解:

職能一:對觀眾之理解

由於一人一故事劇場是一種互動式劇場,因此演員需要對劇場的觀眾有基本的了解,尤其是針對特別的對象所做的演出,更需要完整的準備。當然,有時候我們並不知道走進劇場的觀眾會是誰,他們想分享什麼樣的故事,但是演員仍需對觀眾有某種認識。

職能二:同理說故事人

如果職能一是對觀眾群體輪廓的理解,那麼職能二就是對於分享者的理解。同理、積極的聆聽可以說是一人一故事劇場工作者必備的核心職能。由於說故事人所分享的心情或是故事,常常不是預先準備好或是已經整理的很清楚的故事,加上是公開的陳述,常常會有所隱藏,甚至也很可能和一般人的認知有所不同,如何同理說故事人,是件很重要的事情。

職能三:掌握故事核心

職能三是本於被分享的故事的理解,並且和職能二有時一定的關連。故事中有許多訊息,什麼訊息才是重要的?訊息的背後是否隱藏著更基礎的認知或是假設?是否需要以更高的視野來觀看?演員在能夠同理說故事人之外,也需要掌握故事真正的核心,才能準確的表達。

貳、表達:

職能四:肢體表達

既然身為演員,肢體表達能力就是必備的職能。然而此處的肢體表達能力在某個程度上包括了非語言表達的能力,對於各種情緒與強度、各種角色的特徵和物件,都需要有能力呈現。畢竟在一人一故事劇場的舞台上,只有簡單的布和箱子,其他的物件都得靠演員「表演」出來。

職能五:口語表達

除了肢體表達能力之外,口語的表達能力在許多時候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是演員的必備職能之一。例如敘事者V此類形式,就需要靠敘事者清晰的陳述。然而對於某些特別的演員或是觀眾來說,口語表達能力不一定是必要的選項(如聾啞人士)。

職能六:戲劇元素呈現

除了表達能力之外,如何整合各種表達的技術在舞台上,則是另外一個重要的職能。在此的戲劇元素是指演員在舞台上表演的技能,呈現則是指完成演出的能力。戲劇演出最基本的要求如不背台、和觀眾的眼神交流、舞台走位等能力。

參、呈現:

職能七:團隊合作

由於一人一故事劇場大部份的演出是透過團隊的即興互動來創作,也因此團隊合作就成為演員必備的職能之一。在即興劇場中,演員們的合作默契需要靠長時間的培養,才能心領神會。

職能八:熟悉形式

形式可以說是呈現故事的「框架」,同時也是演員即興演出時最基本的默契。每一種形式都有其功用和強項弱項。當主持人選定某種形式之後,同時也會透露出主持人的意圖。有時主持人會使用不是演員所預期的形式來呈現故事,例如使用對於曾經有過的內在掙扎,如今已經選擇某一個選項,並且有好的結果,那麼採用一對對和轉型塑像,甚至是三句話等形式,都有不同的可能性。熟練的演員需要有能力透過不同的形式來呈現故事不同的面貌。

職能九:儀式與風采

如果形式是包裝每個故事的架構,那麼儀式就是包裝整場演出的框架--演員就成為執行儀式的祭司。演員的風采其實也可以視為儀式的一部份,當戲劇開始的那一刻,一切的訊息都應視為一種演出。

職能十:創意

即興劇場永遠不知道會發生什麼,在有限的條件下演出,需要靠著演員激發出各種創意,以美學的方式呈現出來。

以下僅就「職能二:同理說故事人」為例,簡介一種可能的評分標準。事實上標準的訂定必需依照實際的狀況和需求來設立,Madonna建議以平均的狀況來設定中間值,因為如果太難,會造成沮喪和退縮;如果太簡單,又喪失了正向鼓勵的作用。而我使用的0-5分評量表,中間值是2.5,是屬於刻意的設計。

同理說故事人:當說故事人分享感受和故事時,能夠同理說故事人的狀況,並運用在演出之中。

  • 0-當說故事人分享感受和故事時,搞不清楚說故事人在說什麼,或無法掌握到重點。
  • 1-當說故事人分享感受和故事時,知道說故事人在說什麼,能夠重複說故事人所說的重點。
  • 2-當說故事人分享感受和故事時,能夠以說故事人的觀點來看待分享的內容,理解說故事人的感受和想法,並不會添加自己的想法。
  • 3-當說故事人分享時,能夠覺察沒有說出來的感受、事件和要素,並從其他的陳述(或訊息)中得到驗證。心情不受說故事人影響。
  • 4-能夠從說故事人的內外在特質(如衣著談吐)以及非語言訊息,覺察說故事人的個性、背景、習慣或真實的想法與感受。
  • 5-在接觸說故事人的當下,能洞析說故事人所在環境群體以及他在其間的相關位置,覺察故事的因緣和說故事人分享的動機。

評分0即是指無法同理說故事人。評分1,指能夠重複說故事人所說的重點,代表著演員有在聆聽說故事人的分享。評分2則是同理心的基礎,也就是指能夠站在對方的立場看事情。評分3是以高層次同理心為基礎,評分4則是透過非語言訊息來得到更多的資訊。

評分5的設定是源於海寧格的說法,在《孩子,家庭的鏡子》DVD中,海寧格提到了一般的同理常常是站在個案的立場,但事實上每個人都背負著更多,如每個人的背後都有一個家庭。有時發生問題的狀況不在於個案的身上,而是在於個案所處的情境中的某個角色的狀況,而同理需要看到那個角色的狀況。換成佛法的觀點,也就是每個人之所以為每個人,除了他自己的狀況之外,他所處的因緣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此同理的追求應該從對象擴展至對象的背後,也就是對象所處的真實因緣環境。

也許,一人一故事劇場的操作方式和海寧格的家族星座排列有些相似,依照一人一故事劇場的說法,則是某種自發性的直覺會出現。然而如果依此標準,那麼演員的訓練可以說是一種高深的修行吧(忽然讓我想到了葛羅托斯基)!

最後,評分不是最終的目的,進行評分的目的是為了協助學習,而評分的指標也反應出學習的方向和態度。任何一個劇團或是個人均可以自己的需求和目標來設定學習的進程,這也是運用職能盤點的功能之一:培訓人才的不足,招募不足的人才。不過我們想追求的究竟是絕大多數人都能做到的事情,還是有更高的目標,則要交給每個人自行決定。

我想在一人一故事劇場的道路上,學習永遠沒有止息的一天吧。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