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想邀請劇團的新夥伴參加Veronica的工作坊,就請阿坤幫忙推薦一下。阿坤想了一想說:其實很難說要去推薦一位老師,我覺得一人一故事劇場人應該多向不同風格的老師學習。

我喜歡這個回答,好或是不好其實屬於非常個人化的結果。一人一故事劇場應該是什麼樣的樣貌,其實是一種選擇。在選擇之前,如果有機會能夠和不同風格的人學習與交流,會讓我們能夠用更寬廣的視眼去看待我們所踐履的道路。

不同的劇團可能會有不同的風格,就算是在同一個劇團裡,也會有不同的選擇。曾觀賞過一些劇團的演出,忽略學習資歷和背景的差別,有些朋友的呈現讓我覺得超讚,有些朋友的演出卻讓我覺得很困惑。

向不同的老師學習,除了學習不同的風格之外,其實也有附帶的好處。例如,以良好的人際關係來帶領的學習團體,通常老師對學員非常好,有時需要「外人」給與直接或是不同的刺激。其實這個狀況也發生在我自己參與的團體裡,有時說與不說也會讓我陷入兩難。也因此當我被邀請到不同的團體分享時,我會先探詢團體指導者和團隊重要意見領袖的想法。

帶領工作坊時,有時也會遇到很有趣的狀況。當我的建議和參與者過去的經驗不同時,他們會告訴我某某老師的要求為何,某某老師又是如何說的。然後,我會告訴他們對於我來說,這些選擇背後可能的邏輯和意圖為何。能夠如此思考的原因,其實要感謝過去劇團團練時經常和夥伴的討論與嘗試。記得以前每當我在外學習了一些新的方法,常常立刻就會帶回團裡分享。有時,團裡的夥伴會針對這些活動的設計甚至要求的意圖加以討論,並且試著嘗試其他不同的可能。也因此劇團某些形式的表達方法,其實是團體共同尋找出來的結果。這個過程很重要,因為這是透過不斷地實驗和辯證所長出來的樣子,和單獨接受某位老師的教導相比,我們對於自己的行動有更清楚的認識。

舉例而言,做流動塑像時,演員究竟是從踏出第一步時就開始演出,還是到達位置之後才開始做動作?這之間有什麼差別,又各自滿足什麼樣的目的呢?

又如,演出自由發揮時,一開始椅子怎麼排?演出開始要不要撤椅子?演員需不需要先圍個圈?能不能在開場時小聲討論?要不要做封面?做封面要不要全員出現在舞台上?佈置舞台是否以說故事人演員為主?要不要用布?樂師的音樂怎麼進?結束時怎麼結束?演出之後怎麼致意?什麼時候收拾舞台?……

每個人都可以針對這一長串的提問選出自己的答案。我的經驗告訴我,有時並非最新的流行就會是最好的選擇,有些事情需要統一的標準,有些則否。

然後,我們的選擇就會構成我們的風格。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