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我們遇到的困難並不如我們表相上所理解。透過不同的眼光和觀點,也許會開闊不同的視野。

最近到某個劇團帶領工作坊,我問夥伴們遇到什麼困難或是想要學習的方向,夥伴提到肢體表達、舞台上精準的語言和聽出故事的核心等等面向。就以舞台上使用精準的語言為例,是因為有人覺得在舞台上會詞窮、冗言過多,渴望挑戰更精簡並且準確的語言,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似乎需要練習一些「語言技巧」。

我邀請大家討論造成這些狀況的成因。有人說是「習慣」,有人說是「急著填滿空檔」,有人說「擔心冷場」,有人說「因為肢體更弱,只好以語言來呈現」。經過若干的分享與討論之後,我也分享了我自己整理出來的原因,以及每個原因的優點和也許可以更好的發展方向。

我覺得多話的原因之一是「想要把事情做好」。這是很棒的態度,但是在即興的狀況下,有時會造成額外的壓力,結果反而通通用最習慣和擅長的語言表達。改善這個問題有幾個切入的面向,一是讓大家能夠「一起」把事情做好,二是了解肢體或少數的話語的優點,三是有力量地傳達,四是整理好才說。

為了協助大家能夠「一起」把事情做好,我帶領了幾個即興劇的活動和一個用手指抬人的體驗活動。輕鬆有趣的即興劇活動有助於大家放鬆並共同成就,手指抬人的活動能夠讓大家了解合作的力量和可能。

接著,我用拉邦動作分析的Shape來介紹並練習在不同動作下表達情緒的可能。再進行快速地組成雕像的練習,讓大家先習慣流動塑像的站位。之後,透過流動塑像的演練,一步一步地調整許多細節。在練習中,我們遇到了幾個常常在學習的過程中面臨的挑戰,其一是試圖解釋,其二是愈演愈弱,其三是偏向某個方向(無論是內容或是舞台上的形體呈現)。

一旦我們在舞台上試圖解釋,我們就會傾向用更多的語言。直接的表達並不容易,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你知道的,我這麼做是希望你好,並不是想要逼迫你。」然而這段話可能只是在解釋「我愛你」三個字而已。試著在流動塑像中表達(express)而非解釋(explain),將會更簡潔且動人。

有時,為了限制說話,我們會要求演員中只有一個人能夠說出文字。這是一種不錯的練習方法。另一個方法也許相對比較容易,那就是要求演員要空出空間給其他的演員。我常常強調,在流動塑像中所謂的空間指的並不是「音量」,而是「間隔」。有些人習慣降低音量以便讓其他演員的聲音能夠被聽見,但是觀眾卻會覺得情緒的強度變弱了,而且如果所有的人同時說話,反而所有的話都聽不清楚。試著拉長每一次重覆話語之間的間隔,不要急著重覆,留下足夠的空間給其他的夥伴,既不用降低音量,對於減少用語也會有些助益。

至於呈現的內容常常只表現出一部分的心聲,可以用拼圖的方式來思考。在練習時,聽完說故事人分享之後,讓每個演員說說自己聽到的感受或是心聲,會是很有幫助的做法。同理,如果在舞台上偏向某一方,其他的演員也可以試著協助舞台上的呈現朝向更平穩的情形發展。真正重要的是舞台上還需要什麼,而不是我想要做什麼。

最終,解決冗言過多,也許需要的並不是更好的語言技巧,而只是學習扮演角色而不是說書人;學習留給別人更多的空間;學習以拼圖的概念來填滿舞台。當然,想要更精準地運用語言,需要很多很多面向的練習和實踐,選擇從自己擅長而且可以做到的地方踏出第一步,或許能夠保持熱情與成就感。

幾年前寫的一篇文章,也許能帶來一些幫助:〈填滿舞台上所需要的--一人一故事劇場演員的七個關卡〉。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