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經驗,當你覺得受傷、不滿或是難過時,你和你所信任的朋友分享,然後他們好心地直接勸你,別人也不是故意的?人生原本就是如此?

然後你突然發覺,為什麼受傷受苦受難的是我,我卻得接受別人的「苦衷」?


這是一種偽裝的慈悲。


這麼說,並不表示我們需要一概接受或是認同別人的判斷,而是如果我們不能先理解或被理解,期待用其他任何的判斷來壓抑現有的判斷,無濟於事。


什麼是慈悲呢?簡單地說,就是與樂拔苦。依照佛光大辭典的說法:「慈愛眾生並給與快樂(與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拔苦),稱為悲;二者合稱為慈悲。」就此推論,慈悲在採取行動之前,需要先理解眾生的感受和需要。


當有人告訴你他的心情時,他有訴說的需要,而我們試著接納並理解他的感受。所謂的接納,即是「如其所是」的接受。如其所是,代表對方無需做任何改變。所謂的理解,是指能夠明白對方所表述的內容及其所指涉的經驗。如果我們不能同感其苦,只是覺得他完全沒有必要這麼想,這是自尋煩惱,那麼我們只是直接把自己覺得正確的事情加諸在對方身上--縱使他真的是自尋煩惱。而不曾自尋煩惱的人,你可曾見過?


同理不代表認同。也許下一次,你會遇到朋友向你訴苦,你可以試著先同理他的感受,我相信這是慈悲之心長養的開始。然後,運用你的智慧,選擇對大家都有助益的方式採取行動。


附帶一提,如果下一次你向朋友訴苦,你的朋友卻無法同理你的感受,你也可以運用一下你的慈悲之心,了解你的朋友雖然想幫助你,卻可能承受不起你的痛苦。也許你會更痛苦,也許你能提起你的智慧,選擇對大家都有助益的方式採取行動。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