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最可怕的競選方式就是邏輯單一化的洗腦,這種愚弄和玩弄選民的手段不但無助於國家的強盛,還會撕裂人民的連繫。雖然分化對手是壯大自己的有效途徑,然而如果只會把人民分化成和我同邊和和我不同邊的兩種,族群的撕裂將會日復一日地加深,並且愈益難以修復。

我們其實都是這種邏輯單一化洗腦的受害者。

我所謂的「邏輯單一化」,簡單的形容,就是把世間的一切陳述成為「是非題」,就像是競選場合最常問的問題「對不對?」「好吧!」這類封閉式的問題,然後再把所有的問題分成兩邊,一邊無論任何的事情都會選是,一邊則是非。一旦我們都被洗腦成功,於是我們的選項就只會出現愛台灣和賣台灣,本土與外來等的對立。

所謂的單一邏輯化要求一個人對所有的事情都應該選同一邊站,這次馬英九競選總部的某位發言人,因為曾參加親本土社團關於反ECFA辯論並以反方立場獲勝,而被電視台質疑政治態度。會認為辯論的主張(而且還是獲勝的主張)和政治態度要一致,對我來說本質上就是被這種邏輯單一化洗腦的結果。

我想以一個曾經愛好辯論的人的角度來說明自己的看法。首先,一個辯題值得辯論,或是能夠拿上台成為比賽的主題,其本質理性上必然是一個五五波的命題,要不然比賽就處於正反雙方不平等的地位。再則,任何一隊參加這一類的辯論比賽(而非總統大選的辯論),其目的是辯論,或是透過辯論使得事情愈辯愈明,而不是表達自己的政治立場。在比賽中正方反方的角色是抽籤決定,這也會促使所有的團隊對於議題的正反雙方進行更深入準備和探討,這有利於參與者對於議題的深入研究,而不會只是選邊站的呈現。第三,辯論獲勝與否,若扣除評審可能存在的主觀態度和情感喜惡,獲勝者之所以獲勝,常常是呈現論點和攻防技巧上優於對手,而並非論點本身必然優於對手,亦不表示自己的立場就是如此。換句話說,在五五波命題的基礎上,會獲勝的團隊,換到另外一方大概也會獲勝。

了解辯論或是辯論比賽的人明白這些遊戲規則,因此不會陷入二選一的困境,反而會更清楚的理解其意義。以我個人為例,當年我們常打的主題是「我國普通刑法是否應廢除刑」。我曾打過反方,也曾打過正方。曾經贏過也曾經輸過。在論題的準備上問題不大,也很會找對方的問題加以攻擊,但是學長們總會說我風度不太好。而現在我對這個議題的態度並非二選一,而是只要有夠好的刑法能夠取代死刑,我就可以接受。

請參閱:問題不是要不要廢除死刑,而是拿什麼來替代死刑

回到這次的媒體炒作事件,我覺得非常可笑,也覺得很可悲。辯論站在反方打贏了,在辯題是五五波以及評審中立的前題之下,大概也只能說是反方比正方得到更多的分數,而不能說是某個辯士就代表著他所在辯方的立場。我們常常會刻意以反向的觀點來思考我們目前的想法,以便找出其他的可能性,把這種思維、學習、探索和辯證的過程某個片段當成全部並加以質疑,同情的理解,也許是受到了洗腦的影響--如果自己很清楚,卻想要用這種方式來洗腦他人,那就會讓人無法苟同。

終究,我自己參加「辯論愛好者抗議民視.三立將辯論比賽做為政治鬥爭工具」這個活動,除了希望有心人士不要凡事以政治手段為考量,而傷害了辯論以及辯論者之外,也希望大家能夠不要受到邏輯單一化的洗腦。那些認為阿扁當選總統台灣就會獨立的人(無論是期待或是不期待),那些認為支持兩岸交流就是賣台的人,也許應該醒醒,世間不是每一件事情都能放在相同的單一是非題中論斷。如果這麼簡單,日子就太好過了,那我們還需要這麼認真地去「選(投票)」幹嘛?

註:在「我國普通刑法應廢除刑」這個辯題中,雖然我個人在態度上比較傾向廢除死刑(正方),但不代表我不會打反方(支持維持有死刑的狀況),而且這也不影響我要不要加入廢死聯盟的活動。搞不好我不斷地參與辯論,忽然一日「清醒」過來,投入另一方的懷抱也未嘗不是一種選擇。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