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第一天,放棄去參加各式各樣遊行的機會,給自己一天充電的假期,參加了朝邦文教基金會和文化事業學會共同主辦的「體驗U型理論:從湧現的未來來領導」一日工作坊。才剛完成三天被壓迫者劇場的核心訓練,心中還充滿著各種有趣的思辯,跳進U型理論中,也算是給自己一次洗滌心靈的機會。在工作坊中,遇到了許多好朋友,很開心。

U型理論是由Otto Schamer所整理出的一種修練的軌跡。簡單地說,人需要回到更底層之後再出發,以促成轉型變革。其中有七種能力或是修練構築成一個循序漸進的創造性變革歷程,而這七個能力依序是懸掛、轉向、放下、自然流現、湧現、實踐(建構原型)、體現。前三者是U型左邊向下的歷程,自然流現在底層,而後三者是U型右邊向上的歷程。

「簡單」地說,就一個一人一故事劇場人的觀點,U型理論的修練歷程就是一個人為自己或自己的夢想做一人一故事劇場的歷程。

首先,懸掛是指用嶄新的眼光來觀看,放下批評之聲,開放心智(open mind)。轉向是從場域中感知以重新定向,放下嘲諷之聲,開放心房(open heart)。放下則是讓恐懼之聲離開,開放心願(open will)。如此,才能夠到達此時此刻,自然流現(presencing)的狀態,重新和自我連結。

對一人一故事劇場人來說,每一個故事的演出都是從聆聽和觀察開始。我們聆聽著說故事人訴說的故事,然後打開並放空我們自己,儘可能地完成接納一切。隨著經驗累積,我們會覺察到那些說故事人沒有說出口的經歷或是動機,我們會看見故事背後的社會或是文化脈絡。當然,我們也可能是錯的。

我們可能被設定某個角色,然後踏上舞台。正因為我們準備好自己,有一種內在的力量會流現出來,引導我們在舞台上和夥伴構築一場戲。當說故事人和觀眾看見了這場戲,就有機會發現新的可能。

對演員來說,因為需要演出,因此會經歷U型右邊的歷程,但對於說故事人和觀眾而言,目前我們執行的一人一故事劇場,比較像在構築一個經歷U型左邊的歷程。U型右邊的呈現,比較像是playforward theatre或是論壇劇場處理的事情。

整個工作坊運用許多有趣的活動來串連,引導我們去經歷整個歷程。後來聽燕姊說起,才知道原來ICA的朋友們早已經花了一整天的時間研讀U型理論的理論結構。一個有趣的地方是,工作坊中帶領的活動幾乎我都做過(至少做過類似的活動),但是組合起來卻成為一種很有趣的新體驗。

在過程中,我忽然發現了自己的困境。其中之一就是我常常會沒有看見百分之九十九的好,而太過在意百分之一的不足--尤其是受到批評時,很容易因為一個人的抱怨而放棄繼續提供給其他人服務的機會。舉例而言,以前有一次在台南主辦活動,因為一位參與者用不屑地態度對我,於是我就暗自決定厭來自己不會再去台南辦活動。相同的事情在不同的場合和狀況中重覆地發生過好多次。每一次都會自己說服,我還可以到其他的地方貢獻我的力量給需要的人,既然這裡因緣不契,就隨順之。其結果卻是我因為某一兩個人的不滿意,而影響了和此地大多數人一起工作和成長的機會。

想要讓所有的人滿意是困難的事情,唯佛能夠以一音演說萬法,眾生隨類各得其解,我們需要承認自己的不足和還有許多需要修練之處。遇到好的夥伴,能夠就事論事地彼此討論和砥礪,自然會很開心;遇到難以相處的人,我們也需要明白這就是世間的真相,我們不可能也不需要滿足所有的人。真正重要的並非那一兩個人的不滿,而是許許多多人因此得益--這也是前幾天在工作坊裡向Barbara Santos身上學到的事。

每一次遇見自己都是場美妙的邂逅,看到自己與世界之間的關連以及構築自我的元素,都能夠更了解所謂的自我,其實是自己所建構而成。身為佛弟子,明白「自我」是緣起的,而緣起同時提供了兩種不同的機會:把某些不好的東西從組成移開或是放進某些好的東西。透過一次又一次深刻地與自己相處,理應能夠打造一個更好的自己。

就佛法的觀點,修練並非只是「成為自己」(你已然是你)、做自己或是讓自己湧現,而是「圓滿自己」(無論是本來無一物或是日日勤拂拭)的歷程。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