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因為要分享「社會企業」創業的經驗之故,重新整理了以前的投影片,然後一句堅持讓我感到很震憾:「我們相信,原住民的成功,才是光原的成功。」

回想這些年,我們也曾在某些片刻覺得公司活著就已經算是成功了。許多發生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讓我們修正了我們的行動,但是本質上我們還是依然相信原住民朋友真的可以做到。

因為無常,我相信世界會變,人也會改變。只是改變不見得會自然發生,尤其是我們所期待的改變,可能需要花費更大的力量。改變可能會變得更好,也可能會往另一個方向發展,面對無常的同時,安定自己需要更大的力量。

去年到香港參加社企高峰論壇時,夥伴們曾討論過光原和其他社企的不同。那時我曾提出幾個比較明顯的差異。首先,相較許多機構以自己的成功為成功,光原不以自己的成功為成功,一開始我們就以原住民的成功為指標。

其次,因為我們相信原住民朋友有能力,所以隱藏在培力背後的目標是「放手」。放手意謂著原住民朋友的自我成長,在我的想法裡,本質上我們期待每一位原住民朋友都是一個為自己負責的創業家。在某個意義上,我們就是一個輔助原住民創業的基磐,也因此光原只會做好基本的工作,對其他更進一步的發展,樂見其成卻不會過多地插手。

第三,我們並非一家「單獨」的社會企業,而是一連串因應問題採取的策略而形成的解決方案的一環。換個角度想,光原一開始就和其他的組織形成策略聯盟,以便真正能夠創造「在地生活圈」的夢想。

這三點想起來很偉大,但事實上存在著許多潛在的議題。例如,何謂原住民的成功?而這個成功的想像要由誰來承擔?再者,如何平衡現有農民朋友在持續耕種和發展其他產業之間的需求?三者,我們會不會因為這種巨大的策略結構而分散了我們的心力?最後,瑪納身為一個人民團體,具有公共參與的特質,在落實「我們」的理想時,需要先尊重在地的理想和參與。而光原是一家社會企業,決策不一定能夠完全掌握到一線的想法,因此更需要傾聽各種不同的聲音。

老實說,也因為自己的選擇,對於光原目前的經營,多一點關心,少一點參與。以致於在許多事情發生的當下,我無法給予立即的支持與協助。我沒有社會工作的背景,對於賺錢一事也不擅長。因為自己的發願,我很開心地投入我覺得可以有所貢獻的地方,但是我也明白目前所從事的事業裡,可能不全是我自己夢想的全貌。為了讓自己能夠比較寬容,同時又不失去方向,在我的背後總會有一雙眼睛盯著,有一個聲音不斷地提醒自己,這樣做符合我們最初的信仰、能朝向大家想去的目標前進嗎?

透過成就他人來成就自己的同時,某個程度上他人就成為我們成功的資糧或踏板,至於我們將他人視為是「貴人」或是「工具」,就得看我們自己的心念了。這是一條彼此成就的道路,在路上我們還需謙卑奮進!

所謂的陪伴,關乎彼此。所謂的夥伴,關乎彼此。~~那些我在創業過程中所學到的事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