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簡介

  端午,是中國民間一個重要的節日。這一天,大家除了吃粽子、喝雄黃、佩帶香包、還有龍舟競渡的活動,可謂是一個熱鬧的節慶。而這些習俗的由來,相傳是源自於屈原投汨羅江的故事。

  依《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的記載,屈原是楚懷王時的大臣,深得楚懷王的信賴,卻因此引起其他大臣的嫉妒,於是就在楚懷王之前譭謗屈原,屈原被罷絀之後,寫下了《離騷》。楚懷王則因誤信秦使張儀的話,引發了和秦國的戰爭。

  而後,屈原再度被任用,但懷王因聽信其稚子子蘭的話,不顧屈原的諫言,前往秦國赴會,終於客死異鄉。頃襄王即位後,任用其弟子蘭為令尹。而子蘭不滿屈原,便叫上官大夫向頃襄王進讒言,屈原再次被放逐。

  這一次,屈原寫下了《懷沙》後,便懷石投汨羅江自盡。過了數十年,楚國終於被秦國所滅。而屈原不但因其文而成為後人學習的對象,更因其忠誠而讓百姓為之悼念不已。相傳屈原投江的這一天,就是五月五日(陰曆)。

   依《續齊諧記》的記載: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 「君常見祭,甚善。但常所遺,苦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意,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仍以五彩絲約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五彩絲及楝 葉。皆汨羅之遺風也。

  因此我們可知,粽子是為了不讓魚或蛟龍吃掉祭祠之物,才利用葉子來代替竹筒貯米,而民間亦有許多不同的傳說故事,例如:

   屈原投江後,楚國的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划著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屍身。有位漁夫還拿出事先準備的粽子、雞蛋等食物, 撲通的往江裡面丟,說是讓魚蝦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屍身。一老醫師則拿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了蛟龍,使它不能傷害屈原。

  過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鬚上還沾著一片屈原的衣襟。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剝了皮,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睕、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這些小孩子。

  然而,上述真的就是歷史的真相嗎? 在這兒,我們提供另一個不同的看法供您參考。

  聞一多在其《端節的歷史教育》一文中,以神話學的眼光,探討了這個問題,並提出了這樣的結論:

  端午本身是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一個節日,而賽龍舟便是這祭儀中半宗教、半社會性的娛樂節目。側於將粽子投到水中,本意是給蛟龍享受的,那就不用講了。總之,端午是個龍的節日,它的起源,遠在屈原以前 ----不知道多遠呢!!

(中略)

   吃粽子這風俗真古得很啊! 它的起源恐怕至少在四五千年前。那時人們的文化程度很低。你們課本中有過海南島黎人的插圖嗎? 他們正是那樣,渾身刺繡著花紋,滿臉的獰惡像。但在內心裏他們實在是很可憐的。那時的人在自然勢力威脅之下,常疑心某種生物或無生物有著不可思議的超自然 力量,因此他們就認定那東西為他們全族的祖先兼保護神,這便是現代術語所謂『圖騰』。凡屬於某一個圖騰族的分子,必在自己的身體上和日常用具上,刻畫著該 圖騰的形狀,以圖強化自己和圖騰的連繫,而便於獲得圖騰的保護。古代吳越民是以龍為圖騰的,為表示他們『龍子』的身份,藉以鞏固本身的被保護權,所以有那 斷髮文身的風俗。一年一度,就在今天,他們要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將各種食物裝在竹筒,或是裹在樹葉裏,一面往水裏扔,獻給圖騰神吃,一面也自己吃。完 了,還在急鼓聲中 (那時或許沒有鑼) 划著那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上作競渡的遊戲,給圖騰神,也給自己取樂。這一切,表面上雖然很熱鬧,骨子裡卻只是在一副戰慄的心情下,籲求著生命的保 障,所以從冷眼旁觀者看來,實在是很悲的。這便是最古端午節的意義。


  但無論真相如何,在這個熱鬧的節慶裡,也請大家適當地飲食,並做好環境的整理,在一邊慶祝端午的同時,也能夠健康快樂的迎接夏日的來臨。

敬祝各位

端午佳節愉快

【原文載於中華電子佛典協會新聞電子報第二期】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