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響應Blog Action Day,今年的主題是氣候變遷)

二○○九年的夏天,很熱。

熱且無雨,平地上的菜種不出來。聽朋友說,他在南台灣的溫室裡,產量較前一年少了近九成。

於是大家往山上找菜。我們在山上的有機田園,也因為天氣太熱和少雨,沒有很好的收成。

大家急切地盼望著雨,於是雨來了。

不過雨一來,就降了一年的份量。

二○○九年的夏天,天空哭了,大地哭了,我也哭了。

我們不得不承認,世界變了。

那些百年不曾見過的,兩天下了三千毫米的雨、澳洲的沙塵暴、○七年新加坡的七月雪,許許多多的「災難」都不是開始,而是過程。

我們已經跨過了一條無法回頭的線,我們正邁向我們的「明天」--但,我們並不知道明天過後的世界,是否一如往昔。

災難的發生不只是因為氣候變遷的因素,氣候變遷則不只是因為溫室效應的因素而已。

災難的發生有許多原因。因為人們害怕水會帶來沙石,所以在上游設置了人工的阻隔。一場大雨,就讓河川改道。人類為了發展經濟,因此需要「善用」有限的水資源,於是蓋水庫儲水。水不夠,就想辦法從別的地方找。人類在大地上縱慾的結果,就是讓山林傷痕累累。

地文破壞了,水文破壞了,人文也跟著破壞了。

這不叫大自然的反撲,這就是「自然」。

當三峽大壩完工之後,中國的內地多了許多水。二○○八年初,華中華南大雪,接著澎湖海域也出現嚴重的寒害。沒有人知道這之間是否有絕對的關係,但總是存在著疑惑。

這世界,正在從一個平衡態過渡到另一個平衡態,是人類推動了這個改變,但面對這種改變的力量,人類卻無能為力。

我們能做些什麼呢?面對全球暖化,面對極限氣候,面對救災將成為常態,面對生活慾望與自然保護之間的掙扎。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在二○○七年與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共同贏得諾貝爾和平獎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其主席帕卓里給我們每一個人的建議是:少吃肉,騎單車,節約消費。

他說,改變飲食對減少溫室廢氣排放,以及飼養牛隻和其它動物對環境造成的相關問題很重要。

他說:「那是我所想強調的事:我們確實需要在經濟上的每個環節削減。」

這件事情我們做得到嗎?

我相信我們做得到。

只要我們記得,二○○九那年夏天。

只要我們記得,等著我們的,是下一個夏天。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