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如何讓大家理解多樣性?又要如何才能發現多樣性對於我們自己和社會的影響,以及多樣性本身帶來的可能?明白之後,又應該從何處入手,才能促發社會變革呢?
思考了許久,我選擇以「幸福」做為這次工作坊的素材,換句話說,我想要討論「幸福的多樣性」。
工作坊從一些簡單的社會計量活動開始,我邀請大家依照來到此地的方法分組,再從日常生活的一些習慣做分組。例如,怎麼吃玉米,怎麼吃甘蔗,下床從哪一隻腳開始,家族聚餐是誰付帳等等。這樣的經驗其實一般人都不缺乏,但也會遇到幾乎完全沒有類似經驗的朋友。這就是「多樣性」。
習慣沒有對錯,可是從中我們可以得到許多領悟。最有趣的地方莫過於無法用既定標籤分組的人。誰說吃玉米只能橫著吃或是直著吃?許多特別的方法讓我們學習到各種人性化的貼心設計。
家族聚餐是誰付帳這一類的問題,可以看出文化的不同(我是從《跨文化培訓指南》中得到的靈感)。台灣經常出現的付帳文化,有均攤、依照實際人數各自付帳、搶著付或是長輩付,當然也有其他許多不同的付帳方式。
經過了簡單的分享和設立了相關的契約之後(如同意不同意原則、允許不表態原則、保密原則、充份尊重情緒表達原則等等),開始了工作坊的重頭戲。
首先,請大家先就各自在社會上的角色做一個評估,選出五個屬於這個角色的幸福指標。接著,再兩兩一組分享,並選出六個較為公共化的指標。
當兩個人的幸福相遇時,就會發現幸福多少是個人化的期待。我鼓勵大家「搭橋」(用《調停者的力量》一書中的工具),以便產生可接受的新的創見。這個活動如果只帶到這裡,還蠻適合做為兩性關係的活動--促發對於不同幸福想像的人們,彼此之間的認識。
了解彼此的不同是重要的,尊重差異並在某個範疇裡找到共識也很重要,但是如何找到兩者共同的幸福,則是一門很大的學問。有人說,幸福是很個人化的,也有人說,幸福常常是那些目前自己沒有的。這些都是很寶貴的覺察。
接下來,我收集了大家對幸福的集體想像,以及比較「個別化」的幸福指標(指沒有被選中的那四個指標),開始了牽手尋找幸福的活動。
把個別的幸福提升成為集體的幸福存在著「危險」,可是我們並不總是明白這個道理。正因為我們太常把我們的幸福投射到別人的身上,所以才會造成不同文化思惟者之間的衝突。
活動的做法很簡單。一開始大家在空間的一端排成一直線,手牽手(規則一)。接著依照指令,前進或是後退一步(規則二)。空間的另一端象徵著幸福社會的想像。
這次活動前進後退的指示來自於大家提供的幸福指標,所以每一個人都參與其中。活動總共做三回,每一回會強調一件不同的事情。這次的工作坊中,第一回強調感知自己的感覺,第二回強調多關注一下身旁人的感受,第三回則是看看大家能不能一起變得更幸福。
這個活動有趣之處在於:
一、活動的要求很簡單,但是會有一些不在規則內的「制約」;
二、外部的要求和內在或真實的感受有不小的「落差」;
三、個別的差異化可能很大。
一旦個別的差異化很大,同時受到了自我的制約,就會出現拉扯和各種為了彼此配合而做的調整。這些調整或許有好有壞,但同樣都有很高的價值。
這次的活動中有許多珍貴的反省和觀察。雖然沒有很多時間讓大家討論,不過我相信經過了這一次的活動,夥伴們對於「幸福」有更多不同的體悟,同時也會對於幸福的多樣性有更多的理解。
一旦我們能夠接納每一個人主觀的認定,理解每一個人的不同,就能減少用自己的框去套在別人身上可能發生的衝突。
很可惜,因為玩得太開心了,社會變革的討論只剩下三十分鐘的時間,所以只能簡單的分組做一些探索。時間永遠是不夠的,但當我們能夠從活動中真實地看見一些可能性,就能夠帶來幫助。
最終,一個探討「多樣性」的工作坊,有許許多多可以工作的面向。而此次工作坊我想帶給大家一個「看見」的機會,去覺察那些可能我們都再明白不過的事情--對我自己而言,也是如此。
當大家離開了工作坊之後,也許更能捕捉到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