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人一故事劇場的練習中,有許多有趣的關卡可以突破,而且這些突破比電玩更有意思,一旦有所領悟,你的人生也會變得不同。

對於素人演員而言,常常有人認為表現能力是第一個關卡,而我覺得心的準備是第一個關卡。我們太常在心沒有準備好之前開始學習,太常以為心的準備是每個人的工作,太常以為只要有好的表現能力,在舞台上就能夠有比較好的表現,進而使得自己更有信心。然而,如果心沒有準備好,就無法聆聽、無法感知、無法接納將會發生的不確定性--尤其是在即興的舞台上。

當然,相對於心的準備,表現能力的準備有時比較容易入手。然而事實上無論是心的準備和表現能力的準備都有許多階段,同時也是相輔相成的。換句話說,心的準備和表現能力的準備是同步進行的工程。

在我的經驗裡,一人一故事演員站在舞台上有一些一定會遇到的關卡。其一,演出說故事人的感覺而非自己的感覺;其二、表達出來而非表演出來;其三、和夥伴施與受;其四,貢獻舞台上需要的,而非自己想要的;其五,和觀眾同在;其六,自在地抽離和進入角色;其七,安住在當下,接受不完美。

當然,這個列表可以不斷地寫下去,特別選出這七項,是因為這七項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產生很大的助益。

演出說故事人的感覺而非自己的感覺

一人一故事劇場邀請說故事人分享自己的感覺或是故事,然後演員在舞台上演出他的感覺或是故事。所以,「聽」的能力是一人一故事劇場中最重要的基礎工作之一。在日常生活的溝通中,我們常常會站在自己的立場說話,我們以我們自己的感覺或是想法加諸於世界和其他人身上,忽略了其實每一個人能站在不同的空間中。《調停者的力量》一書中提及交談和對話的不同,交談通常建立在共同的認知基礎之上,但事實上很多交談並沒有滿足此一前提;相對地對話的基礎是認為雙方站在相同的認知基礎上,也因此經常我們需要對話。一人一故事劇場演員在學習一人一故事劇場的過程中,須要同理說故事人,也就是換穿對方的鞋子思考,有助於日常生活中的對話和思考。要做到這一點,得先放空自己。

表達出來而非表演出來

在參與行為藝術工作坊和小丑與完形的工作坊中,忽然發現了表達和表演的不同(另一個說法可能會是表達和解釋的不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以一些刻意的典型來呈現某種現象或是價值,這些典型可能是某些社會互動儀式下的文化產物,但是和真實之間可能有很大的差距,而其中最大的差距在於自己。當我難過時,我會真實的難過,但是在舞台上,我不會真實的難過,卻又要讓別人認為我真實的難過。我用各種可能性把難過表達出來,而不是解釋給觀眾看到我的難過。用更白話的說法就是,在舞台上有一個很難過的人和有一個說自己很難過的人之間的差別。要做到這一點,心需要跨越許多內在的柵欄。

和夥伴施與受

舞台上的即興是困難的,一切都是如此不確定,因此需要透過和夥伴的施與受來完成演出。施與受同樣重要,缺一不可。在日常生活中,先接受再給予是困難的,因為這要求我們一定要先理解才能行動。不過這樣的修練對於衝突或是不確定性高的環境,卻有著很好的作用。另一方面,施與受要求我們對夥伴提供的點子要「say yes」,換句話說,每個人都需要保持柔軟的彈性,完全且真實的接納,並朝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因為我們相信彼此相互扶持的力量。如果我們把世間的變化當成某種「施」,我們就很容易地學會接受再加以轉化。

貢獻舞台上需要的,而非自己想要的

舞台上的獻禮不是我的表演,而是一整場演出。並非每一個表演能力精湛的演員,都能在舞台上感動別人,因為一人一故事劇場服務說故事人的故事。有時候我們心中會想,我待會兒要做這個角色,可是說故事人選擇了其他的人來扮演這個角色;有時我們心中會想,我現在要做這個感覺,可是身旁的夥伴早先一步呈現出來了。有時我們很想去服務說故事人,卻造成其他夥伴的困擾;有時我們看著夥伴在舞台上卡住了,心中卻想著「還好我不在場上」。一人一故事劇場要求思考什麼才是舞台上所需要的,而非自己想要的。當夥伴有困難時,義無反顧地踏進舞台幫助他,當舞台上不需要我的時候,我可以安靜地站在一旁欣賞。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太常以自己的想法去工作,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事情。就像婚姻關係中,我們太常以為我們需要盡心盡力去完成我們的責任,抑或是一股腦地愛得死去活來,而忽略了愛的本身才是核心,而這樣的愛需要放在一個可支撐的環境中才得以滋長。

和觀眾同在

這很困難。互動式劇場中有一個極大的變數,那就是要和觀眾同在。什麼是觀眾理解的詞彙,什麼是觀眾此刻的心情?什麼是觀眾的願望,而什麼又是觀眾不願碰觸的過往?在一人一故事劇場中,有許多儀式性的輔助,事實上之所以會發生許多無法推進的狀況,常常都是因為無法與觀眾同在所造成。如果我們無法與觀眾同在,那麼觀眾又為什麼要分享他們的故事和感受呢?我常常想,一人一故事劇場之所以是一種慈悲的劇場,其本質不正是因為我們願意聆聽、理解他人的喜樂與哀愁嗎?我們如何能夠去喜愛一個陌生人甚至是敵人,而能夠面帶微笑甚至是為他演出我所不認同的觀點呢?只因為我們願與他同在。

自在地抽離和進入角色

角色的本身是緣起的,換言之,角色並非單純的存在而有其獨特的情境和脈絡。學會看待某個角色的困境而不是「我」的困境,有助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輕安自在;學會抽離去思考而非陷入角色的情緒之中,也有助於我們發現其他的可能。放空自己回到中性的狀況,是一人一故事演員在舞台上不斷在做的事情。我們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一旦發生了卻又可以全力以赴的投入。這需要一種放鬆且後設的視野。

安住在當下,接受不完美

雖然說故事人的故事經常發生在過往,但即興的挑戰在當下。如果我們無法安住在此時此刻,我們就會錯失了觀眾、說故事人、故事、夥伴和演出。同時,上一個故事的演出可能並不好,可是我們並沒有機會去懊惱,因為下一個故事又要來了;也許上一個故事的演出獲得了很大的迴響,但是我們也沒有太多時間去高興,因為此刻我們又將面臨全新的挑戰。成功的經驗不一定會帶來成功,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一次的失誤說不定會帶來意料之外的觀點(例如一次演出中,演員不小心用布擋住了舞台上說故事人的視線,在觀眾看來,那塊布可能是個失誤,但是在說故事人的眼中,卻是另一種隱喻)。接受不完美是很重要的功課,因為一人一故事劇場並非一次式的決定,而是人生道路上不斷地學習與耕耘。

回到現實生活,外在的改變如此的激烈,而內在的焦慮更甚於前。我們的平安、幸福是否只是架設在我們的想像之上不得而知,但是透過彼此的分享和獻禮,能夠讓我們有更大的力量和更好的準備,迎接各種挑戰。

我常常這樣想,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當一人一故事劇場的演員,但是我相信一人一故事劇場的訓練可以提供大部份的人一個學習的場域,無論是溝通或是表達,無論是創造或是同理,都能夠帶來不同的觀點。這或許也是我還在這條學習的路上打滾的原因吧!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