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楊蓓老師的《一場跨文化的救災反思》,有很深的觸動。

風災發生後,一位在張老師服務的先進發了封Email,提到了要幫助原住民,首先要先尊重他們的文化。他提到在專業之下與原住民特殊的文化及思維模式取得平衡,例如:遷村時要考量如何契合其文化習俗的接受度及原住民重視部落的群體性,我們要學習如何尊重多元文化讓心理重建工作真正發揮效果。

時間是八月十五日,風災剛發生一個星期。

很可惜,我只能說很可惜。

有一種很特別的感覺,就像楊蓓老師說的「好像在災區尋找一個舞臺,眾人紛紛角力」。這種搶舞台的做法,讓人感到傷悲。

當時,我還在「替代性創傷傾向」當中,我聽到我自己心的聲音告訴我,要緩下來。當夥伴問我,為什麼不能立刻到災區去時,我心中明白,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去只是會造成困擾。

所以我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踩剎車。

建立playback4u平台,除了讓我們能夠連結在一起之外,多多少少也是告訴自己,我們現在已經在準備了,我們很認真地投入,但是腳步不要急。

此時此刻,我正在準備著在法鼓大學為法青會開設的一人一故事劇場工作坊。我心中也明白,有多少熱心的菩薩渴望能夠得到力量去幫助那些受苦的大菩薩們。

如果此時此刻我們真的能做什麼,充其量也就只是「讓我們同在一起」罷了。

我自己參與的社會企業工作是建立部落的經濟,所以多多少少明白其中的關鍵。經濟是許多工作背後隱藏的支柱,而認同的意義則是重建最重要的力量。

陪伴不單只是陪人說說話而已,需要捲起袖子一起下去工作。該怎麼走下一步,我們也只能陪在一旁,讓當事人自己去思量。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