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寫到:「看到孩子們很開心,自己也很開心。」忽然發現,我的開心不同於孩子們的開心,所以是孩子們的開心讓我開心,或是我為孩子的開心而開心,而非孩子的開心是我的開心。

這樣聽起來有點複雜,有什麼差別嗎?這個差別在於同理別人時,別人的開心或傷心,永遠是別人的。我因之而起的感受,是源於我自己,還是設身處地地換位思考,又或是只是別人的感受觸發了我的感受?

也許更複雜一點的問題是,菩薩以眾生苦為苦,但菩薩苦嗎?菩薩的苦相同於眾生的苦,抑或是眾生的苦讓菩薩苦(菩薩為眾生苦而苦),還是菩薩理解眾生的苦,又或是菩薩將眾生的苦融攝於自己的慈悲之中?

兩個同樣在受苦的人,可能對苦的感受都不一致,更何況不同處境的兩個人。要能夠完全的同理是極為困難的,可是偶爾卻會聽到有人誤解了同理,甚至是誤解了自己,誤以為別人的苦是我的苦,其實本質上只是自己因為別人的苦而苦罷了。

在一人一故事劇場的舞台上,我們要即興呈現說故事人的感受,在這個內斂的社會裡,有很高的難度。我們常常用自己的感受去模擬,期待我們和說故事人都是一樣的人。但說故事人畢竟是他自己,他談論的可能是很久很久以前的過去,我們唯有從各種可能,甚至是用全身去複製說故事人的狀況,才可能稍稍拉近彼此的距離。而當中有個陷阱,讓我們在聆聽的當下,也讓自己受到影響。在我當主持人時,我會順著我的感覺,分享自己的感受;當我是演員時,我會盡力放空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空桶子。

然後呢?別人的苦依舊還是別人的苦,我只能努力嘗試去感受。

1 意見:

At 2009年5月2日 晚上10:09 匿名 said...

所言甚是!
但我想起生命跟生命之間,
在某些時空點上,
會有共時性(同步)的現象.
我個人覺得此時(進入同步時)就連在一起,
進入下一個存在結構,
或許是共同的感受了.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