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T分析

昨天在公益創業的課程中,分享了幾種分析的方法,其中之一是很少用的MOST分析。不常使用MOST分析的原因,是因為這個分析的使用時機常常不是為了決定要做什麼,而是決定不要做什麼。而且,人們常常忽略了決策時必需重新檢核更重要的因素,諸如使命和目標等等。

在我個人的經驗裡,使用MOST分析時經常也不是為了依照使命來決定策略,而是為了迷失使命需要停下來回頭看看。換句話說,MOST也可以說是用來自我檢視是否迷失的工具。

人們在組織中工作,經常會遇到一些突如其來的決定。例如,老闆忽然間決定要去標某個案子,於是下屬就累得人仰馬翻;老闆忽然發現了某些新的觀念和技術,就希望立刻把他帶到自己的團隊中運用。適應新的變革,爭取新的機會是很重要的工作,這會讓組織能夠在激烈競爭之中生存下來,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去追逐,卻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為何而戰、為誰而戰,最後可能會做出一些有違組織使命的決定。

這時,一定要停下來思考一下MOST,然後開始進行向上管理的工作。

MOST分別代表著「使命Mission」、「目標Objective」、「策略Strategy」和「戰術Tactic」。在一個組織中,目標是為了達成使命而設立,策略是讓目標成就的規劃,而戰術則是為了實踐策略而調整。舉例而言,一個以發展原住民在地經濟圈為使命的社會企業,目標之一是建立在地的基本產業,策略可能會選擇有機栽作和會員認購機制,而戰術就會是組織班員來耕作、建立網路商店等等。除此之外,還可能和別的單位做策略聯盟,引進不同的資源,此時是在策略層次的合作,以增加目標的達成性。

然而有些時候我們卻會忽略了組織的使命和目標,而陷入了為合作而合作,為爭取資源而爭取資源的狀況,於是某些策略和戰術就莫名地成為新的使命或目標,反而失去了組織存在的根基。

這樣的事情如果不留意,便會經常發生,有時甚至還會造成誤解。例如有一次,一位夥伴和我說某基金會不給錢的事情,還當著該基金會的領導人(也是我的朋友)的面吐草。我當時非常生氣,因為該基金會的使命和夥伴開口要錢的事情完全搭不上線,這是一種不尊重他人的作法,早晚會自食惡果。

再舉一例。最近某些朋友要串連做策略聯盟,然後莫名其妙地變成了以某些組織為中心的加盟體系。基本上強調自己的優勢或是貫徹自己的信念,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如果成為強加在別的組織上的工作,同樣也會造成別人的困擾。

我經常問夥伴一些問題,像是「我們這麼做是為了什麼?」「這是我們的事情嗎?」「接下來的目標是什麼?」「什麼是我們應有的作為?」如果我們弄不清楚,就該停下來檢視一下,我們的策略是否符合我們的使命和目標,我們的戰術,是否能滿足我們的策略,而不是有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就開心地做,然後花了很多時間,最後真正該做的事情卻一事無成,最後才反省地說「這也是一種學習」。

當然,有時失敗也會成為策略的一部份,就像是有些人和未來的丈母娘打麻將,一定得十賭九輸--因為這場牌的目標不是贏錢,而是把老婆娶回家。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