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劇團的幾位夥伴集合起來開了一個小型的讀書會,第一次的聚會以Jo Salas的《什麼是好的一人一故事劇場》為食糧,彼此分享了對文章的看法和學習。
在討論的過程中,我們對於劇場中發生的「社會互動」產生好奇,究竟在一人一故事劇場中,哪些事情是「社會互動事件」,人們又是以怎麼樣的樣貌去看待他們呢?
之前花了點時間研究一人一故事劇場中的對話,在我看來,顯然「對話」就是屬於社會互動事件的範疇。如果在一人一故事劇場中對話的形式不如一般社會大眾的想像,那麼社會互動事件的發生,也可能有別於一般社交場域中的活動,或是人際之間的互動。
於是我忽然覺得,如果以一個演員的角度來看待在一場演出中發生的「社會互動事件」,也許會很有趣。
首先,我們將目光放在整個演出的場域中。觀眾群體和演員群體,原則上會在不同的區域活動。
一開場,演員以「個人」的身份出現在舞台上。出現在舞台上至少有兩種不同的作法,一是演員從觀眾席中走向一個已經存在的舞台,一是演員的出現從空間中分割出舞台的存在。但是無論什麼作法,即使是演員一開始就在已經存在的舞台上待命,演員常常是以自己的身份出現在舞台上,以自己的角色說話,和觀眾群體產生接觸。
隨後,演員在舞台上待命,「劇場發言的主權」某個程度上交給觀眾群體。說某個程度上源於主持人的引導其實對於劇場的發言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但在演員的狀況下,演員此刻的發言權「很低」。
觀眾群體回應了一個故事或感受,演員專注的傾聽。這是某一次故事的呈現的過程中的第一個社會互動事件:有人說,有人聽。此刻專注的聆聽、同理和接納,是演員非常重要的功課。
隨後,演員必須如實地在這個故事的核心精神之下,將之轉化成為戲劇演出。此時,轉化需要的藝術性和各種技巧,都建立在先前的聆聽之上。於是出現了第二個社會互動事件:有人演,有人看。對於說故事人而言,這個演出是直接的回饋,對於其他觀眾而言,這個演出是對說故事人的回饋。
這種你說我演的互動模式被目擊之後,出現了第三個社會互動事件。觀眾目睹了一個故事被分享並轉化成為戲劇呈現在舞台上的整個過程。觀眾在意識或是潛意識之中,會理解這個過程是否是安全的、尊重的、真誠的而且真實的,此刻觀眾建立了一個新的基礎,對於演員的聆聽與呈現能力的理解,而這個理解是觀眾願意繼續分享的動力之一。
另一個願意分享的動力來自於先前所分享的感受或是故事,我將之視為第四個社會互動事件。新的說故事人以自己的感受或是故事回應了先前的故事或是演出,然後再一次回到聆聽-轉化-觀看-分享的社會互動模式之中。
當這些社會互動事件不斷地發生時,整場演出就逐漸被建構起來,故事與故事的互動形成了第五個社會互動事件。無論是多麼獨特的經歷或是平凡的感覺,故事已經從個人的故事變成群體故事的一部份。
在演出的結束時,演員可能選擇再度回到自己的身份,來呈現今天聽到的故事或是故事中其他的觀點。於是演員再度和觀眾融合,舞台再度回歸現實,一場演出就告了一個段落。
在演出結束之後,我們劇團習慣留一點時間讓大家互動與分享,這是一場「演出」中真正符合一般想像的社會互動事件。每一個人,包括觀眾和演員,都有權分享彼此的看法,相互支持或是提問。
至此,以演員的觀點來看,一場演出中的社會互動事件,始於演員與觀眾的分離(舞台),終於演員與觀眾的重新融合。每一個故事都經歷了「觀看-分享-聆聽-轉化」的循環,而每個循環間也彼此「呼應」,並因此架構出整場演出的脈絡。
如果我們都焦點放在「(觀看-分享)-(聆聽-轉化)」的循環之中,也能就此理解演員需要做的準備。第一是聆聽能力,如實的呈現是演員的基本要求。第二則是轉化能力,能夠運用藝術性及戲劇性的元素來轉化,是演員的第二項要求。當此兩者都達到一定的程度,便能夠吸引觀眾參與,創造一場具有良好社會互動性的演出。
Jo Salas在文章中所提出的兩種評價標準--藝術性與社會互動事件性--為我們帶來了某種反思:如果我們在轉化的過程中,忽略了真實性以及引領觀眾群體到更高的位置和更寬廣的視野中,那麼即便是充滿藝術性或娛樂價值的演出,也可能會讓人感到空虛。反之,如果在演出中社會互動性能夠被激發,即使演員彼此不熟悉,形式不流暢,表達的藝術性不高,也可能讓觀眾感到滿足。
這或許是一個好的一人一故事劇場的評價標準,而且我認為兩種評價之間其實存在著某種交集,而不是兩個全然能夠劃分開來的屬性。觀眾和演員原本就是一個相互影響的整體,當演員的表現(聆聽與轉化)能夠讓觀眾產生信任,觀眾自然踴躍參與(觀看與分享)。
寫到這裡,用一張示意圖來表示上述的程序。事先聲明,這種觀點其實也只是演員觀點中的一種形式,主持人、說故事人、觀眾群體或是觀眾群體中的個人,必然存在著另外的觀點,不足為奇。
附帶一提,下一次我們要讀Jonathan Fox的《一種屬於我們時代的儀式(?)》,此時藝術性和社會互動性將會融攝在儀式的架構支撐之下。屆時再來進化這個模型好了。
WSLT模型概說:
(((演員的分享與轉化)-觀看-分享-聆聽-轉化)-觀看-分享-聆聽-轉化)-觀看……最終演員經歷所有故事之後的分享與轉化
- 觀看:不僅止於觀看演出而已,也包括觀看先前發生的一切事情(分享-聆聽-轉化)
- 分享:說故事人分享自己親身的經驗、感受或是想法
- 聆聽:演員(和觀眾)聆聽分享
- 轉化:將故事或是感受以藝術或劇場的方式轉化呈現
3 意見:
- At 2009年5月13日 上午11:01 李志強 said...
-
花了三個小時寫完這篇之後(含製圖),忽然覺得我不去念個學位有點可惜。幹脆先找個學術論文來投稿算了。
啊,我好像還要寫一篇社會企業的論文,傷腦筋。 - At 2009年5月17日 凌晨1:53 fin said...
-
WSLT模型的構思真是了不起!
如果有一個Juicy一點的水彩或油彩畫,會比較貼近我內心的一個接一個的社會事件的感覺 - At 2009年5月17日 晚上9:37 李志強 said...
-
其實這張有手稿,而且我覺得比後來用程式畫的這張還好看。
不過既然還在發展中,就暫時這樣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