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不屬於詩人

最近正在準備詩工作坊的相關材料,忽然看到了尤克強教授在名家專欄上最新的一篇文章〈詩屬於需要它的人〉,頗有所感。如果說這篇文章的主旨是在「詩不屬於詩人」,這個命題或許和「作品完成時,作家便已死去」相仿,並不是太新鮮的事;如果說詩是屬於「需要它的人」,感覺上詩又和一般市面上的商品沒有太大的區別。顯然,詩一定有其獨特的魅力和價值,才會讓詩能夠不斷地傳唱。

傳唱?BINGO!對我而言,詩並不單純存在於紙本之上,和「蒙娜麗莎的微笑相比」,詩的確可以被複製在某些媒介(如紙本)上,卻同時也存在於讀詩人的口裡、心裡、記憶裡、生活裡和靈魂裡。這是詩之所以一直活著的原因,同時也是那些淺顯亦懂、朗朗上口、源於生活和貼近心靈的詩,遠較於複雜謎化、奇聲聱牙、超越現實和用典堆砌的詩,更容易被人們所記得的原因。

一旦詩被遺忘了,詩就死了。也唯有我們和詩心心相印,也許才說得上懂詩、擁有詩。正如我們買了一本書,常常習慣會在書上簽名,然而這個簽名只代表我們對於世間物質的擁有權(或是暫時擁有權),並不代表我們理解這本書的內容,擁有書上的知識。書依然冷冰冰地存在著,我們的心卻有可能因為和這本書相處而得到啟發。一旦詩進入我們的心中,和我們融為一體,我們就有可能成為被詩雕塑的藝術品。照這麼說起來,讀詩品詩應該具有美容的作用吧!

尤克強教授說:「似乎只有『詩的情緒』才真正『屬於需要它的人』,而『詩的形式』則永遠『屬於』原創的詩人。」我很喜歡這一句話。在我看來,唯有詩的情緒與我相應,我才吃得下、讀得懂、感覺得到詩的力量。這也是我們在一人一故事劇場的舞台上使用詩的前題:除非詩的情緒反應了故事的核心,不然說故事人和觀眾將無法領受這份禮物。

詩不屬於詩人,詩也可能並不只屬於需要的人,但我明白,需要的人會從詩中得到寶貴的禮物,正如同在一人一故事劇場中一樣,一旦準備好了,就能夠得到它。剩下的,就只是等待相遇的因緣。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