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佛弟子的基本儀式,不是吃素,也不是守五戒,而是三皈依。皈依的對象是「佛、法、僧」,也就是佛家所說的三寶。初始在佛陀成就之後,尚未有僧寶之建立,所以授佛、法二歸戒,後來有了僧寶,就成為三歸戒。不過現在一般而言,皈依三寶都至少會受五戒。戒律並不是佛教所獨有,在過去也有五戒可以分別受持的作法,所以皈依三寶的同時究竟是否一定要同時受戒,我並不清楚。

三皈依時有三歸三竟,一種說法是「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三說);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三說)」,另一種是「弟子某甲願從今身,盡未來際歸依佛兩足尊,歸依法離欲尊,歸依僧眾中尊(三說);弟子某甲願從今身,盡未來際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三說)。」印象中我當時唸的是後者,而每個道場的儀軌好像都有一些不同,不過整體而論,約莫都會有皈依、受戒、懺悔、發願等等過程。

三皈依時一般會發如是願:

  •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這也許可以說是透過三皈依的儀式成為佛弟子的人們所共同有的願望,而且是很廣大的願望。所謂的眾生,指的是眾生的集合體,所以身為眾生的一分子,發願者本身自然也是願望中眾生的一分子,而且是最容易成就的對象。

不過,要成就這三個願望,其實並不簡單。我曾經問我自己,身為佛弟子,如何回應自己皈依時的這三個願望?對其他廣大眾生而言,也許我們的願是一種祝願,但對我們自己而言,這個願除了祝願之外,是否也帶著自己的意願?

  • 如果我們祝願眾生能夠「體解大道,發無上心」,那麼我們該怎麼做?
  • 如果我們祝願眾生能夠「深入經藏,智慧如海」,那麼我們該怎麼做?
  • 如果我們祝願眾生能夠「統理大眾,一切無礙」,那麼我們該怎麼做?

或者,我們真的能做些什麼嗎?

也許這些願望對我們小老百姓而言,著實高不可攀,但是如果能夠協助這件事情更容易發生,我想或許我們還能盡一分小小的心力,這也是我在中華電子佛典協會服務時的心得。想要幫助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就先要有足夠的經藏,並且讓大家能夠很容易的取得。電子佛典做的就是這一件事情,而且大家可以透過參與共同的輸入和校對計劃來成就這個因緣。等到有了好的經藏之後,我們也可以助印,或是整理相關的資料,讓更多人更容易地使用這些經藏。協助研究者用心研究法義,弘法者宣揚佛法,都是一種參與,一種成就。

除了深入經藏之外,我們還能夠為眾生的「體解大道,發無上心」盡一分心力嗎?當然可以。以前曾有一位朋友問我,如何能夠讓別人信仰佛教?我個人對於這件事情其實並沒有太大的興趣,我們所能給與的,只是一種選擇的可能性,要不要成為佛弟子,還得靠他自己決定。然而這個可能性卻可能因為我們的作為而改變,如果人們看到我們佛弟子能夠平安幸福地過著生活,人們或許會想要和我們為伍,最終提升了成為佛弟子的可能性。如果別人看我們佛弟子沒辦法依止正道生活,就降低了別人願意成為佛弟子的可能性。每一個人都是佛法最好的推廣者。

強迫別人終究不是佛弟子所願,在那些因為政治目的而建造的巨大佛像的陰影下伏首的人們,是否源於「體解大道發無上心」的期待,抑或只是單純地想要在某種力量的庇蔭之下好好的活著,或許不是我們最關心的事情,重要的是人們在佛法的道路上是否踐履著八正道而朝彼岸的離苦得樂之途前行。

「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則是另一件巨大的願望,畢竟能夠統理大眾的人原本就不在多數。然而如果在必要的時候發揮公民社會參與的力量,為我們所在的社會盡一分心力,雖然可能最終的結果不如預期中好,但至少透過大眾的積極參與,能為未來更好的社會奠下較穩固的基礎。尤其在這個Web 2.0的世界裡,由下至上的力量正在主導著世界前進,回顧過去兩千五百年來,恐怕再沒有比這個更好的時光,能夠參與促進「統理大眾,一切無礙」這個願望的成就。

我常常反省著自己身為佛弟子,膽敢在佛前誇言祝願眾生能夠「體解大道,發無上心」、「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統理大眾,一切無礙」,這些年來自己究竟做了些什麼?除了曾經在中華電子佛典協會短暫地服務五年這個微不足道的經歷尚稱得上曾經企圖為協助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盡一分棉薄之力外,實在乏善可陳。或許正因為如此,冥冥之中菩薩指引我其他的可能性,在此時此刻,我似乎有一個舞台,能夠為其他的願望也盡一分棉薄的心力。

為此,我得更加努力才行啊!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