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了褚士瑩的分享,在回家的路上,我做了一點小小的整理和反思。
褚士瑩在弄曼所遇到的一些人與事,其實和光原來類似,不過本質上有所不同。畢竟我們所遇到的課題有著不同的因緣,就如部落和金三角的差異。
我依著自己的經歷將整場分享所提出的課題匯整一下,約莫可以分成觀念、人和事三項:
一、心態問題
.目標與方法--挑戰習慣
.我來幫助你
.夢想的代價
二、組織與人
.誰才是主人
.需要與被需要
.轉動的齒輪
三、讓改變發生的途徑
.有更好的方法嗎?
.賺錢有何不可?
.如何讓事情發生?
大部份褚士瑩所提,我的想法與之相同或是類似,唯獨關於定價一事,我有不一樣的看法。
我曾經在〈社會企業是一種態度〉一文中分享,定價是一項人類有趣的發明。「所有權」賦與我們交換的正當性,而「定價」讓我們可以做交換。理論上任何事情都可以定價,卻未必能夠依此定價做交易。褚士瑩提到了「生命」是否能夠定價的問題,以保險為例,我個人卻有不同的看法。保險這門交易所交換的內容,在正常的狀況下並非生命,而是一種「降低風險」的產品。如果生命依此計價,那麼就會出現殺人盜領保險的算計。
有些人認為回歸市場機制就是談錢,其實我個人認為不一定。定價可以是非金錢的定價。舉例而言,時間貨幣和交工或是社區貨幣。今天我服務你,明天你服務他,後天他服務我,在過程中沒有實質的金錢交流,卻讓大家都有所付出和收穫。國家不會因此抽到稅,GDP的數字也不會因此成長,但是幸福或是生活也許會好一些。這種貨幣的本質是交換能力的承諾,而定價就是協助市場交換進行的標準。
在很多時候,「定價為零」被誤以為是「免費」,然而只要是交換,就隱藏著許多的成本。邱志聖教授在《策略行銷分析:架構與實務應用》一書中提到交換的四種成本:外顯單位效益成本、資訊搜尋成本、道德危機成本和專屬陷入成本。其中外顯的成本是外顯單位效益成本,也是比較和金錢定價看似直接有關的成本。換句話說,就算是表相上定價的金額為零,不代表其他的成本為零。
舉例而言,想像有一天,你走在路上,很累很渴很想要休息,有人在路旁看到你,熱情的招呼你到一個地方坐下休息,並端了一杯水給你喝,一切都是「免費」的,完全不用錢,你會接受嗎?
或者,我把場景設定的更清楚。場景一,在燈紅酒綠的花街上;場景二,在山路上的古早奉茶店;場景三,農曆七月午夜的墳地旁。
同樣免費,你的選擇會有所不同嗎?
這裡也許隱藏著諸如道德危機成本的其他成本在內,定價為零不等於免費。
丹尼爾.高曼在《綠色EQ》這本書上,第一章就提及商品的隱藏價格。當然,這個價格在本書中指向生態成本。當我們把污水倒入河流時,我們認為這個降低成本的方式,原因只是生態的成本不在我們成本計算的範圍內。想要在市場的戰爭上生存下來,這點事情說不定壓根兒不在我們的腦海中。但未來的資訊透明化的世界,市場將會漸漸傾向「有利」於買方的產品。
當NGO邀請別人來幫忙時,常常希望是志工。志工是很棒的事情,尤其是對那些想要成就相同願景的人而言更是如此。不過回到現實生活,有許多成本依然存在,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的學習,如何運用市場機制來成就我們的願景。這包括付出適當的薪資給服務者以提供生活的保障,以及運用市場交易使得組織的使命得以實踐。當我們在討論血汗工廠壓搾勞工時,也別忘了順便把NGO納入考量。有時讓利是一種社會投資,就像管仲與鮑叔牙的故事一樣。
當塑化劑的事件衝擊台灣社會,我們理應要反思,關於便宜和免費的想法,是否真如表相所見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