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到台北參加由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所主辦的2008國際閱讀教育論壇,聆聽來自英國的莎拉‧歐斯朋分享在英國五千所學校推廣閱讀的計劃,以及艾琳‧古薇爾分享他在美國和孩子們的街頭日記。在用過午餐後,和一千四百多位與會者共同觀賞《街頭日記》電影時,我的眼淚不知怎麼地一直無法停止滑落。

有人說,人老了特別容易感傷,只是我從小就很容易被感動。當看到孩子們受到各種痛苦折磨時,心中非常難過,就算知道那是電影(不過電影也是真實案例改編),還是很難跳脫出來。回想起以前看「天下糧倉」時也是看一回哭一回,真是太苦了。

從講者的分享中,我看到了閱讀帶來的力量。當然,雖然「讀」的能力很重要,但是這裡所謂的閱讀不是指閱讀那些與我們無關的文字,文字充其量也只是一個符號而已。如果文字所描述的故事或是內容不能和閱讀者產生關連,無論是刻意為之(如英國讀寫能力信託的閱讀冠軍)或是選擇切合的題材(如自由寫手的故事),是無法感動閱讀的人,也無法讓人們從閱讀中獲得力量。

什麼?不相信?那稍稍和大家玩個小遊戲試試看:

嘰嘰嘰嘰嘰

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

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

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

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

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

嘰嘰嘰嘰

嘰嘰

嘰嘰嘰嘰嘰嘰嘰嘰 嘰嘰嘰嘰

您看得懂嗎?其實這段文章是網友分享的一篇「北京高考零分的作文」,題目是「以07洞庭湖鼠災為背景,要以田鼠的口吻或者田鼠天敵的口吻給人類寫一封信,八百字以上。」

我個人覺得文章非常貼近題義,只是我完全看不懂。:P

其實不止是閱讀如此,音樂也是如此。在《人的音樂性》這本民族音樂學的著作中,作者數次提到音樂不只是紙上的符號,而是社會化的行為,同時也和演奏者真實的狀況有關(還沒看完,先摘錄如下)。

「文達人曾教過我:音樂永遠不可能在其自身中成長,所有的音樂都是整個民族的音樂,也就是說,如果離開了人類之間的交往,音樂就無法被傳播,也沒有任何意義。」(前言p24)

「一位專業演者的存在,連同他必需的經濟支持都得依靠聽眾--更重要的是,這些聽眾一定不能比那個演奏者更精通音樂,這些聽眾還必須能夠辨別和聯繫不同的音響模式。」(本文p6)

「我們可以說,每天普通的生活經歷都發生在一個真實的時間世界之中。音樂最核心的本質,正是有能力去創造另一個虛構的時間世界。」(本文p21)

書上也提到,文達人把一個人可以演奏的節奏分成三個人一起演奏,因為「這種演奏表達了社會中的個人觀念以及社會、時間和空間的平衡觀念。」(本文p24)

音樂如此,戲劇也是如此。賴聲川導演(在清大的演講中)曾分享他在美國求學期間有一陣子遇到瓶頸,看一些大師的戲劇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一部份可能的原因就是那些戲和這個時代以及觀眾群體脫節。

閱讀顯然不只是一種能力,而且還是一種建立關連的行為。如果我們把閱讀從生活中抽離而生活不受任何影響,那麼又能如何要求別人要閱讀呢?

或許對我來說,閱讀是透過文字認識更廣大的世界,並探索自身在人類社會以及時空之流裡所在位置的一種修行旅程吧!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