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到台大集思會議中心參加了「當行動服務遇上社會企業」活動。把活動安排在星期天的下午,有點特別。原先還沒有決定是否參加,後來Patrick說光原有收到邀請,不過他當天要出國,無法參加,問我要不要去。於是,我就答應「奉派」代表光原社會企業參加了這一場論壇(笑)。
就一個社會企業參與者的立場,我很開心職訓局具有如此的格局和遠見,能夠主辦這個論壇。同時,意外地台上的分享者也都是我的朋友。商姊,我們認識大約十年,還記得光原成立時商姊特別來為我們加油打氣呢。沒想到今年商姊擔任了台灣數位文化協會的理事長(大笑),目前我們也在中華開放古籍協會一起擔任理事。社會經濟專案辦公室的施淑惠副主任、交通大學的林崇偉教授、台灣農夫的王順瑜總經理和社企流的Sunny總編輯和是今年因為社會企業而相識的朋友。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投入、專業與熱情。
這場論壇先由每一位與談人分享了自己或組織在相關領域的服務和經驗,然後再彼此交換想法,以激盪出不同的觀點。因為自己長期接觸數位工作,因此也一直對相關的議題保持關注。我個人覺得這次的論壇是一個很好的出發點,未來若有機會邀請真正投入行動服務社會企業的朋友,或是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來分享,相信對於運用行動科技在社會服務上,能夠帶來更進一步的衝擊和想像。
就我個人的想法,我並不覺得社會企業或是非營利組織一定得要去發展自己的APPs。如果行動服務有助於我們達成社會使命或是解決社會問題,我們可以思考如何運用現有的行動服務來增加我們的力量。如果我們發現行動服務能夠帶來新的可能,也可以透過和他人合作共同來發展APPs。最少,我們可以設定一個行動版的網頁,以利行動用戶方便和我們產生連結。
然而在投入之前,也適合先考量相關投資的效益。如果我們無法發揮行動通訊的特有價值,那麼那些在網路上都能夠操作的事情,不過只是移動到另一個平台,在這麼多行動服務的競爭者間,是否能夠帶來足夠的效益,值得商榷。另一方面,如果我們把行動服務當成一個新興市場,並沒有任何的理由阻止我們透過這個新興的市場去達成社會企業想達成的使命。
最終,我覺得行動服務還是需要靠年輕人來參與,再加上業界先進的扶持。如果我們渴望的是出現領先甚至超越時代的創業家,我們需要的是跳出框架思考甚至預見未來的能力,那麼,我們理當先放下自己,去真誠地接受屬於新世代的樣貌,才能夠探索出新的方向與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