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忽然有一種感覺,一種很不舒服的感覺。想到一些人,一些事,反思自己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從哪兒來。然後,找到了一些線索。

我討厭被他人強制支配的感覺,尤其是對方發自內心只是為了成就自己的願望,卻一點也不在乎我的感受的時刻。

有一次,一位師兄為了說服我應該要做某件事,然後搬出某某法師也很支持這件事情。法師是我很尊敬的人,對我也很好,但是在這件事情上,我完全不用在意法師的想法。又有一次,一位老師為了說服我繼續從事某項工作,描述了一大堆我沒有興趣的未來,然後再搬出另一位法師。這位法師是我很尊敬的人,但是為何別人可以代替他說話呢?

這一次,某個人說,某某職位過兩年就輪到我。我油然升起一種打自內心的反感。我討厭這種分配資源的感覺,我討厭這種凡事都要用盡策略,然後找一些無關緊要的理由才能說服自己與他人的策略。為何我兩年之後就得做這件事情呢?

這世上有許多很好的事情,如果能夠發生,我都樂見其成。但可惜的是,這些很好的事情,不必然每一件事情都應該和我有關係。人的一生非常短暫,能夠選擇做一兩件有意義的事情,已誠屬難得。

如果我們需要邀請別人去做某件事情,首先應該由「對方的需求」出發。無論是對他有所助益,能夠成就他長期以來的夢想,抑或是原本就屬於他應當擔負的責任。如果我們的邀請是出自於我們自己的需求,我們就該以「請求」他人的態度來說明,而非命令式的語句。

這讓我想起了非暴力溝通的模式。由馬歇爾博士所發現的非暴力溝通模式,有四個主要的步驟:

一、觀察--不加以評價
二、感受--不加以詮釋
三、需求--而不是策略
四、請求--而非要求

在非暴力溝通的模式中,溝通的雙方是在平等的位置,也就是都是「一個平等地位的人」。溝通的內容和兩個人之間的關係有關,而並非只談「事理」。

所謂的觀察而非評價,簡要地說,就是陳述從外在得到的訊息,是能夠彼此驗證的。例如,我聽到你說你很擔心,我看到你今天帶了一個紅色的包包等等。但是我們常常會很習慣地從觀察走到意義的評估或是推論,例如:你今天看起來很開心--其實真實的狀況可能是我看到你今天一直面帶微笑。因為習於評價或是推論,常常無法在溝通時聚焦在彼此要討論的事情上,而直接進入到「我的世界」裡。

所謂的感受而不加以詮釋,是指陳述自我對這件事情反應。例如,我覺得很擔心、我覺得很開心。詮釋性的表達則會增加了意義或是因果或是可能狀況的形容,也就是在感受之外增加了「理由」或是「因果」。例如:我覺得不被尊重,我覺得上當了。

詮釋和感受的難以區分,不分中外皆然。在運用焦點討論法(ORID)時,我們也常常會遇到無法區別反映性問題(R)和詮釋性問題(I)的人們,這是一種習慣。

需求而非策略,指的是陳述當事人的需求(尤其是和前面的感受相關),而不是直接跳到滿足當事人需求的方法。舉例而言:(1)我看到你上課時一直低頭玩手機(觀察),我覺得很難過(感受),因為我很重視上課時每一位同學都能夠有所學習(我的需求)……。(2)我看到你又不專心聽課(評價:又來了,你根本不專心),我覺得很不被尊重(詮釋:你不尊重我),我希望同學上課都能很認真(策略:為滿足真正的動機可採取的方式)……。

需求和策略的差別,打個比喻就是「我餓了」和「我要去7-11買東西吃」的差別。買東西吃是一種滿足需求的策略,但是卻不一定是唯一可行的方式。如果雙方對問題解決的策略有不同的想像,就可能會造成隔閡。

最後一個步驟是請求而非要求,簡單地說,請求是由自己出發,希望他人可以協助,而要求則是用命令的方式,希望他人改變。我們可以用「能否說不,卻不會傷害彼此的關係」來評斷請求和要求的差別。我們繼續之前的例子來說明:

(1)我看到你上課時一直低頭玩手機,我覺得很難過,因為我很重視上課時每一位同學都能夠有所學習,能否請你收起手機呢(請求)?

(2)我看到你又不專心聽課,我覺得很不被尊重,我希望同學上課都能很認真,你得把手機收起來,否則我就把手機沒收(要求)。

非暴力溝通的重點在於,每一個人--是的,每一個人--都是為自己的需求說話。無論是對自己或是對他人,我們似乎都在這個框架之下溝通。然而我們卻常常把自己的想像或是評價加諸在我們所觀察到的事情之上,並做出屬於我們自己的詮釋,提供我們的策略,最後要求對方去執行。這個習慣是從小漸漸養成,這可能和我們接受的教育和生長的環境有關。

有一次,和一位老師開會討論事情。會議的尾聲,老師給我一些建議,並且說「這也許是你的功課。」然而我回答:「這倒不一定,因為我可以選擇放棄。」事後我選擇離開了是非之地,對我來說,解決策略並不僅限於對方所設想的方法或是途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求,或許我的某方面需求比對方為我想像的需求還更重要。

如果他人的某些行為讓我自己感到不舒服,那麼是否我也會把同樣的感覺加諸在別人的身上呢?當然有,而且有時甚至是刻意為之。這理當好好檢討才是。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信心銘》

最近又有一本關於「非暴力溝通」的書籍出版,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

狼的溝通,長頸鹿的溝通:如何把話說得更巧妙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