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很幸運地受邀到介惠基金會分享從事社會企業的相關經驗,這是一次難得的經驗。介惠基金會在在地服務和多元就業方案的執行上,都有很棒的成績。總覺得我能夠從介惠的夥伴身上學到更多,不過要得之前,總得先捨。

當我分享了相關的經驗之後,有位夥伴提到了永久屋發展經濟的困境。

這是個巨大而沈重的問題,我無法回答。對我來說,政府應當有責任匯集大家的想法,指出未來的方向並找出可行的道路。不過,我仍然就我淺薄的理解,分享了我的心情。

對我來說,永久屋並不只是遷村的問題,而是屬於「移民」的問題。我想,也許使用移民這個詞,可以讓大家對於遷村有不一樣的思考方向。同時,我使用移民這個詞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我不喜歡氣候難民這個詞,只不過本質上可能相差無幾。

在永久屋中,人和土地的關係,人和人的關係,人和生活與產業的關係,已經全然與過去不同。對於產業的發展,需要重新思考「文化」的角色。如果我們把原住民朋友從原鄉遷到永久屋視為是移民而不是安置,我們能不能多一點對文化和生活形態的尊重?我們能不能多思考一點關於產業與生計的課題?

手工藝品市場,能否成為生活主要經濟的來源?失去了自然、土地與文化連結的原住民孩子,未來是否仍是「原住民」?只要想到這裡,我的心就會糾結起來。

然而,無論我多麼不喜歡現在的方法,抱怨也改變不了大家生活的困境。我以上海欣耕的例子鼓勵大家,用創新和創造力來尋找全新的解決方案。我們能做的,就盡力去做吧!

這或許正是需要我們存在的原因,不是嗎?

註:移民指人口在空間上流動的現象,或從甲地遷移到較遠的乙地定居的人。~~中華民國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