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二十八日一早,趕搭高鐵到輔大參加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北基宜花金馬區就業服務中心「99年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專案經理(管理)人初階訓練的參訪行程--因為此次參訪的第一站就是光原社會企業,而我奉命當招待人員。由於剛剛好公司同仁要到中華電信總部參加一個展售活動,同時還要接受記者採訪,因此人力調度上略有不足,雅楨甚至還得為此連趕好幾場。要不然,這樣的活動理應讓雅楨來說明會更合適。
如何想要參訪光原社會企業,優先推薦還是上阿里山。因為唯有看到真正在工作的人、事、物的樣貌,才能感受到瑪納和光原一路走來所堅持的價值。如果沒有機會上山,第二個選擇也許是品嚐產品,那是部落朋友用愛所種出來的心意。如果還是不行,退而求其次,分享一下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用什麼樣的理念在做光原的工作,也許也能帶給大家一點不同的思考方向。這也就是今天我們在教室裡運用短暫一個小時進行分享的原因吧。
應主辦單位要求,這次參訪的分享重點是非營利組織轉化到社會企業會遇到的事情,這一點我曾經在部落格上分享,有興趣的看倌可以自行參考(〈社會企業是一種更高的觀點〉)。在介紹完原先規劃的分享內容大綱之後,我便先邀請來訪的朋友們提問。有的時候,我們太常說我們想說的話,結果卻讓聽的人無法得到他們要聽的事。一個不錯的解決方式就是先讓大家提問,然後把大家的問題帶入演說的過程中。
在簡短地三個問題之後,大家似乎暫時沒有問題要問,自然就換到我問大家了。我提出的問題其實並不算是個問題,我邀請大家在聽我分享的過程中要試著問自己,這些是光原的做法,那麼「我可以做什麼?」「我可以怎麼做?」
加速學習理論有個有趣的想法,如果我們在學習一件事情的同時,可以思考如何去教導別人,會讓學習的效果更好。我就猜想,如果我們在聽一件事情的同時,可以思考自己的行動,也許也能夠協助我們發現某些新的可能。
開開心心地分享了這一路走來的歷程,我忽然發現今天的我很愉快。這究竟是因為我們已經不需要再低著頭默默地做,還是因為我不再需要背著董事長的職務,自己也弄不清楚。但是我明白,此刻能夠分享給大家的,是這一路走來所積累的點點滴滴,我渴望這樣的歷程能夠帶給大家一些力量,在面對未來的思考和選擇中,迷茫能夠少一點,以便看清楚自己所期待的樣貌。我刻意地把個人的哲學放到分享的脈絡中,為的也是如此!
最後,同仁端出孝明副班長所種的超甜鳳梨和大家分享。就在超甜聲的伴隨中,我和大家合影留念,並送大家上車。看著一行人朝著下一站的方向前進,想必山上的朋友和我們的努力,也能夠在他們的心裡留下一點勇氣和希望吧!
五月三十日,和花蓮花天久地的夥伴相聚,為即將來到花蓮的展翼天使計劃一同加油打氣。因為行程安排之故,前一天晚上即到花蓮,並和燕宏及麗雲分享了計劃目前執行的狀況和心得,以及演出時的搭配事項。回到住處時,和燕宏促膝長談直到兩點才就寢。
星期天一早,燕宏帶著我到時光去尋寶。一踏入時光之中,彷彿就像重置於三十年前一般的感動。時光二手書是一個結合古厝、二手書店和咖啡/茶店的組合,同時陳列著一些獨特的文創產品,如拼布包包和明信片等等。
接近中午時分,我們到七里坡用餐,同時這也是花天久地團隊「高層」即將召開會議的地點。在今年底即將屆滿五歲的花天久地,不久之後也將由新的領導人帶領團隊往前邁進,此時此刻,正是新舊的領導者為團隊建立一個可長可久的制度的好時機。
下午一點半,來到了排練的地點。依照先前燕宏的調查,夥伴們希望能夠針對四元素有更多的學習,於是特別安排此次的加油打氣活動。對我來說,技術性的問題有時並不是最重要的課題,但是透過技術的學習有助於提升相關的準備--尤其是創傷故事的回演,擁有更多可能的方式,能夠提升藝術的層次並減少對觀看者內心太直接的衝擊。
四元素就一個戲劇訓練而言,能夠提升演員在聲音、肢體、布和詩的表達能力。然而四元素轉化成為一個演出的形式,我個人的觀點則尚未發展完全。我非常喜歡四元素的練習,也非常欣賞四元素演出時所呈現的力量,不過我對於沒有或較少演員彼此之間「施與受」的演出形式喜愛度不高,也因此我常常會把彼此支持當做這些形式可開發的重點項目。
活動一開始,我盤點了夥伴們的狀況。大部分的夥伴們學過或是做過四元素,因此我請夥伴簡單分享了四元素的做法,以及適合使用四元素呈現的情境。緊接著我盤點了夥伴們對於四個不同元素的看法,包括自己覺得最容易發揮或是掌握度最高的元素,覺得最困難的元素,以及今天課程之中最想要挑戰的元素。如我所預期,詩這個元素是絕大多數的朋友最感困難的項目,而最容易掌握的則是肢體(少數是布)。在此次的工作坊中,夥伴有少部份人想要挑戰音樂,有人想要挑戰布,也有人想要挑戰詩。而這些訊息將會決定今天工作坊的路徑。
探索四元素的方式有許多不同的途徑。對於已經掌握了基礎的概念,同時已經長期在演練一人一故事劇場的朋友而言,透過四個元素之間的互換,是一個很好的演練方式。這樣的方式除了運用在四元素之外,同時對於其他的形式和提升演出的藝術性,有著很不錯的幫助。
單就元素之間的互換,四個元素就有十二種路徑,例如從肢體到詩,或是由詩到布等等。元素的互換也有許多的層面可以思考,此次的工作坊礙於時間和前來花蓮的用意,選擇從大家所熟知的地方出發,經過轉化成詩的過程,到達想要挑戰的地方。一旦經歷過此次的歷程,某個程度上後續的團練就可以自行如法炮製。
活動從圓形熱身開始,顧名思義,就是熱身活動都是在轉圈圈。之後,透過之前參與驫舞工作坊所學到的肢體開發活動,帶領大家尋找更多身體的可能性。
會後有一位曾學過舞蹈的夥伴問我,四元素的肢體就是舞蹈嗎?我回答,舞蹈是肢體表達中一種很美的形式。其實在傳統戲曲中,甚至還有無動不舞的理念,我想如果能夠呈現地更美,何樂不為呢?
熱身之後,我請每一位夥伴想一個自己最近發生的故事,並選擇一塊可以呈現故事核心的布,透過和布的肢體互動,以肢體和布的元素呈現出自己的故事。當某一位夥伴在呈現時,有一位夥伴會用紙筆記下他所看到的動作和聯想到的事物,並在呈現之後以稍具詩意的方式分享這些素材。另外一位夥伴則會分享看夥伴演出的感受,以及聽到夥伴分享之後的感受。
夥伴們對於這樣的進行方式似乎感到非常有趣,雖然當事人只是靠著肢體和布來說自己的故事,但夥伴們似乎都能夠抓到故事的重點和核心的感受。另一方面,速寫素材這項工作,不但能強化夥伴的觀察力,同時也能提供會創作詩時更多的素材。我們常常在演出的當下專注在準備接下來要呈現的內容,把心思和力量聚焦在自己的腦海裡,而忘記了夥伴的呈現其實是協助自己創作最好的支持。
過程中依照夥伴呈現的狀況,在活動進行到後半時,我也特別邀請幾位夥伴試著不用布來呈現,讓大家感受一下單純的「肢體」元素的力量。
當每位夥伴都呈現之後,大家似乎對於演出有了新的體認,尤其是在演出的過程中打開自己,從夥伴的身上得到支持與力量。所以工作坊的最後,我直接邀請想要挑戰不同元素的夥伴上台,並正式以四元素演出說故事人的故事。
活動結束前,夥伴問了一些不同面向的問題,諸如布可以怎麼表達等等。我分享了幾種可能的做法,提供大家參考。這些分享都不會是標準答案,重要的是我們經歷並發現了新的可能,把一切的框架當成支持,並到達更高更遠更廣闊的地方。
工作坊結束之後,我和燕宏一起帶著晚餐到麗雲家去。然後在烏克麗麗、卡祖笛和小朋友的直笛聲中,歡度了一個晚上。回到住處時已經近十一點,一躺上床很快地就進入夢鄉。
這一天,經歷了許多,看見了一個團隊的成長與正在轉變的歷程。這個歷程正是每個團隊都必會經歷的,屬於他們獨一無二的生命經驗。沒有兩個團隊會走著一樣的道路,也沒有兩個夥伴會擁有一樣的感受。正因如此,我們才能體會到每一次的苦與樂都是如此難能可貴。而當我們攜手走在一人一故事劇場的道路上,彼此見證著彼此的成長,也正是我們樂此不疲的力量泉源。
五月三十一日的早上,一個人坐在王記茶鋪享用著美味的早餐,在柔和的樂音中,書寫如熱帶海洋般的溫暖。為了與其他的天使相遇,於是我們展翅飛翔。渴望和不同的夥伴們一起,共同飛向更高的地方。
僅以小詩一首為誌。
〈那一天〉
一壺濃烈的相思
淡淡地香甜
跳躍著
在舌尖 在眼底
在眼角 在耳際
指尖與鍵盤之間
小小空隙
想像的距離
如果音樂能化成詩
那會不會是心跳與呼吸
填滿了未來與過去的行事曆
是花花綠綠的舞譜
水花濺起天邊的思緒
瀑布下的旋轉之舞
是明日的悸動
是天使的足跡
我明白
並非我來到 這裡
一直都在
只是不曾
醒來
標籤: 一人一故事劇場, 小詩, 社區培力, 書寫心情, playback4u
昨天麗玉老師的DIE課程中,玩了「主人與奴隸」的活動。兩人一組,然後輪流當主人和奴隸。我和F同學一組,他先當主人,而我當奴隸。他要求我單腳曲膝做一個「看似」會很痛苦的動作,並持續一分鐘。當時間到的時候,他問我會不會感到很痛苦。我說還好。這是實話,因為這和在部隊中動輒數十分鐘的持槍或是端槍相比,算是小巫見大巫了。
輪到我當主人時,我對F同學下了相同的指令,結束時的分享中,他說感覺的確不是很困難,並開始反思為什麼事實和他的感覺之間會存在著差異。我很喜歡他的分享和反思。
在大團體討論時,有夥伴提出來其實感覺當主人比當奴隸還痛苦。在當天活動的最後,我分享了我的看法。其實當主人並不會很痛苦,之所以痛苦的原因,是因為主人成為「要奴役奴隸」這個規則或是念頭的奴隸,為了滿足「這個主人」的要求,所以才會覺得痛苦。反之,如果主人想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那麼就算不想做任何事情,不也是剛剛好,一點兒都不需要痛苦嗎?
通常在做這類的活動之前,我會做很多準備工作。有些準備工作是建立團隊共同學習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有些準備工作則是透過儀式引導參與者進入某些設定的角色之中,以促進體驗和學習的歷程。舉例而言,我會先要求參與者把目標放在「協助夥伴體驗或是學習」,而不會刻意地強調「報復」。
有時,我們渴望兩方都能夠經歷主人和奴隸的角色;有時,我們會強調被奴役者負面的感覺--但很少我們會強調主人奴隸他人愉快的感覺,在這個時代裡,這或許也是一種政治正確的選擇吧。
這個活動就算對象是成年人,有時也會帶來危險。在過去帶領信任活動的經驗裡,就曾經有學員故意帶著同學去撞牆,所幸沒有造成大礙。在活動中常常很容易地展現出人格特質,難怪有人會說,要看一個人長大之後怎麼做事,就看他小時候怎麼玩遊戲。
最終,就算是主人和奴隸的活動,活動中的主人也是被奴役者,如果看清楚了這一點,也許就能夠更接近一點所謂的自由吧。
標籤: 書寫心情
從去年開始帶領法鼓大學的一人一故事劇場團隊,我一直覺得這個年輕夥伴所組成的團隊,超級幸福。一個劇團能夠得到這麼多的祝福和支持,有這麼多人一同為這個劇團思考、關心和付出,實為難得的福報。雖然在某個程度上,這是個彼此相互提攜的歷程,但反思我學習一人一故事劇場的歷程,最終才真正的發現,真正幸福的人是我。
學習一人一故事劇場六年多,相對於我的人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和我一同奮戰了六年的團隊夥伴,說我很有耐心,對大家很包容。我並不知道我是否真的如此,但是我知道一人一故事劇場並不容易,站在舞台上,是或者不是,在觀眾的眼中,絲毫沒有隱藏的空間。能不能掌握故事的核心,是否聽到了說故事人的心情,之間的差距也許很近,但是辨識度卻很高。也許正如《信心銘》中祖師所云:「毫釐有差,天地懸隔。」
把一人一故事劇場帶進佛教裡,一直是我的願望。然而成就這個願望,卻繞了一大圈。這一圈,花了近五年的時間。因為和辜姊重逢在法鼓大學,因此有機會邀請你說我演的團隊夥伴到法鼓大學演出。八八水災的方案,支持了基礎工作坊的開設。然後,法鼓大學的一人一故事劇團正式成立。
在成立的第一時間,有資深的經理人擔任劇團經理,有了固定的團練場地和時間。夥伴們的改變看在大家的眼裡,也漸漸地熟悉了一人一故事劇場的樣貌。然後,一人一故事劇場成為法鼓大學人生學院從事生命教育的重點工具之一,一下子從八八水災的個別方案躍升到策略的層面,身為一人一故事劇場人,這是多麼幸福的時刻啊。
學習一人一故事劇場,真是個漫長的路程啊!常常覺得,我應該趕快退休,找個地方躲起來為自己的生命好好打算。自從開始做一人一故事劇場,經常不計較得失,像個傻子般地一頭栽進去。帶團隊時如此,辦台灣聚會時如此,為八八水災盡分心力時也是如此。我不喜歡行銷自己,不喜歡讓鎂光燈打到我的身上。就算這樣,我還是被因緣所牽引,成為站在前方的人。然而這結果究竟是緣著菩薩慈悲地保祐,抑或只是菩薩圓滿我的祈求?我不知道。或許兩者其實本質是一樣的。
身為一個陪跑員,我明白對年輕的團隊成員而言,仍有一段很長的歷程要走。然而走得快或是慢,該走出什麼樣自我的風格,我很期待,但卻不希望把太多自己的意志力放進去。這和我做培力的信仰有關,也和我做一人一故事劇場的信仰有關。
對我來說,身為一人一故事劇場人,我屬於你說我演。就一個佛弟子而言,我很開心有機會促成法鼓大學一人一故事劇團的設立。其實每一個人都有其自己的道路,沒有任何人屬於任何劇團,也沒有任何劇團屬於任何人,重點只在於生命中短暫的交會,能不能彼此成就讓他人與自己邁向更高的地方前行。
有很多時候,愈想要成就自己,可能愈不能成就自己。做一些成就他人的事,反而愈能夠成就自己。道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反者,道之動。
之前在Pamela的工作坊中,從小武的一段精彩的獨腳戲,看見了自己對自己的嚴格,於是哭了。也許我真的對自己太嚴格了呢。但也許正因為如此,我才能遇見如此幸福的光景。
用一人一故事劇場來做生命教育,不正恰恰合適嗎?
最近常常和不同的朋友討論工作和市場決策的事情,我常常會使用以下的三個圓環來說明(這是從某本日本作家的週末創業的書中學來的點子,但一時想不想書名,囧):
第一個圓環,是自己想要做的事情。這個圓環的背後,代表著熱情和意願,也代表著夢想。
第二個圓環,是自己能夠做的事情。這個圓環的背後,代表著核心競爭力和實踐的能力,也代表著實踐夢想的能力。
第三個圓環,是市場需要的事情。這個圓環的背後,代表著價值創造和有生意可做,也代表著夢想成就的因緣。
從這三個圓環來思考,一個好的決策,應該是我們想做的,能做的同時市場需要的。
很多時候,我們的決策常常會無法同時滿足這三個圓環。有時是因為某一項對我們而言太過強烈而忽略了他者,有時則是源於本質上我們無法釐清每一個範疇所涉及的內涵。當然,有時這三個圓環彼此之間似乎無關,而我們還沒有找到更好的觀點去連結他們。迫於無奈則是另一種常見的狀況,只是因為老闆一時需要,而我們不想做也不能做的事情似乎也並不少見。
如果我們無法三項具足,是否能夠做些什麼呢?
首先,讓我們先從滿足兩項要件的區塊開始思考吧。
想做+能做-市場需求:
這個區塊常常存在,舉例而言,藝術家的創作活動有時會落在這個區塊裡。想做是藝術家的熱情,能做是藝術家的實踐,不過世俗凡人不解風情,所以藝術家常常會感到高處不勝寒。還好,作品的本身就是一種永恆。
請先萬不要嘲笑藝術家,人們常常是從想做和能做開始,在某些非營利組織的朋友們的思惟裡,常常會不小心忘記了市場需求,又或者錯估了市場需求。這一點只需要確實地回到市場來評估即可有很大的改善。要不然,就得有能力開創新市場。
想做+市場需求-能做:
當市場有某種需求,而我們也想投入,無論是為了利潤或是使命,此時似乎就存在著一個很好的生意。此時能力會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能力的取得或是養成,是促成成功的要素。不過能力其實分成很多種層次,有些核心競爭力是他人無法取代的,有些則是無法取代他人的。如果市場進入的能力門檻很低,那麼就可能會發生蛋塔效應(指大家一窩蜂地投入,然後一窩蜂地陣亡)。這同時也需要評估市場真實的動態。
能做+市場需求-想做:
我自己本身就落在這個區塊中。常有朋友問我,志強你能夠做得這麼好,同時市場也有需要,我來當你的經紀人好嗎?我通常會說:沒興趣。反之,我卻常常把熱情放在沒有什麼利潤也爭取不到什麼身份地位或是權力的事情上。
激勵參與熱情也許針對這個區塊工作的好方式,但有時意願本身涉及於使命和定位,因此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應該勉強。有一次一位朋友抱怨,某個機構有錢,而我們也需要錢,但為什麼他們不捐給我們呢!是啊,原因不過是不符合他們的使命而已,我一點也不會覺得有什麼問題。
有一位藝術家朋友,他的畫作真是棒極了。我想問問他願不願意把他隨筆的畫作出版,他似乎有點興趣,但當我問他有可能會被設定成生活美學家之類非藝術家的定位時,他卻覺得不是很適合。正因為他對藝術的追求有很高的期待,因此他才能持續創作出這麼棒的作品。也許有一天,會有其他的因緣觸發他的興趣,但在此之前,我不會刻意去激勵或是鼓吹。
其實上述三個圓環的內容都會不斷地變動:市場需求會變,我們的能力層次也會變,我們的動機也會改變。正因為這些內容會改變,所以才會產生新的機會。會改變同時也表示過去一直有效的作為在未來未必有效,有時這是一件好事。若不是如此,我們如何期望社會大眾改變生活習慣以減緩全球暖化?
另一方面,有時時機尚不成熟,我們仍需要做好準備。做準備的方式之一,就是建立一個過渡的結構。例如,目前的工作漸漸感覺市場在縮小,雖然同時競爭者也漸漸轉型,但是我們的意願也逐漸降低。我們決定要開劈新戰場,但一時沒有辦法成就因緣,於是我們就把一部份的能力和資源改投入新興的市場或是更有意願去做的事情。非營利組織轉向社會企業,或是企業工作者轉戰非營利事業,或許就是一個很不錯的例子。
最後,有人問我,為什麼沒有應該做的這個圓環呢?
這是個好問題。「應該」究竟是什麼的本身也許就是個好問題。在某種信仰裡,這三個圓環的交集就是應該做的事情;在另一種信仰裡,應該做的就應該去做,不用想太多。對我來說,應該和意願是綁在一起的,有時也和市場需求綁在一起。這世界上不應該但我們有能力同時市場也需要的事,難道不多嗎?但是我們並沒有去做,正因為我們選擇了過我們想要過的生活。
今天菩薩問我,如果這一生能夠成就三個願望,我會許什麼。
菩薩提醒我,愈直接的願望愈好,祂會和我一起實現這三個願望。
第一個願望很容易就浮現腦海,願我能成就自己立下的誓言。
誓言不同於願望。誓言是一種意願,一種承擔,一種踐履,和一種追尋。
因為誓言是自己的決定,因此誓言需要靠自己去實踐。至於能否成就,不得而知。
第二個願望,願我所愛的人都能平安喜樂。
原本,想讓所有的人得到幸福。但是想了很久很久,竟然哭了。
我想不清楚,讓所有的人得到幸福,究竟是什麼意思。我不明白眼淚的意義,但我明白,我應無此等心量。
然而第三個願望,卻久久想不出來。
菩薩說,何不為自己許個願望?得到功成名就、完成一件特別的事,什麼都可以。
我回答,第一個願望就已經足夠了。
於是,我決定把第三個願望送給菩薩。
菩薩笑著說:「願你得到真真正正的快樂。」
那一刻,心中滿滿的。
標籤: 書寫心情
在《真是一個好創意》一書中,作者Chic Thompson提到了扼殺創意的語言,是壓抑和摧毀創意的敵人之一。所謂的「扼殺創意的語言」,作者的定義是指壓制新鮮創意的下意識反應,通常出自老板,父母,以及政府官員之口;或是指對創新構成威脅的事物。
作者整理了前四十位扼殺創意的語言,最後五項屬於無聲的。茲摘錄如下:
是的,但是……
我們以前已經試過了。
這毫無關聯。
我們缺乏人力。
你顯然誤解了我的請求。
別搗亂。
老板(或是這場競爭)會生吞了你的。
你再想也是浪費時間。
要我思考得付錢。
主意不錯,但對我們沒用。
它永遠飛不起來。
太可笑了。
人們不喜歡革新。
超出預算了。
把它寫下來。
它帶來的麻煩比帶來的價值大。
這跟你無關。
那不是你的職責。
你不可能使守舊的人接受新事物。
我們繼續堅持按有效的方法做吧。
我們一直都做得不錯。
老板不會那麼做的。
那太超前了。
別與政府抗爭!
別人會怎麼說?
讓委員會查一下。
如果沒壞,就別修了。
你在開玩笑。
不!
我們一直都是這麼做的。
理論上沒錯,但是……。
實際點!
你知道如果這樣做,會導致多少書面工作嗎?
因為這是我說的。
我會還給你的。
〈致命肢體語言〉
沈默
笑
壓抑的笑
居高臨下的笑
臭著臉
其實這個清單上的話,我們常常會聽到,也常常會說。在即興劇中,為了讓創意發生,為了協助戲劇的推進,「Yes, and」是最基本的原則之一。另外兩個則是「做閃入腦海的第一件事」和「讓夥伴發光」。在一人一故事劇場中,本於即興劇場的本質,「Yes, and」也扮演著同樣重要的角色,只不過在此之前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則,那就是「故事的核心」,而我個人認為這也是Improv和playback之間最重要的差別。
有些人傾聽能力和同理心都很棒,卻常常會不經意地使用「是的,但是」語法,我想這是因為他們頭腦很好,也很廣泛的學習,因此能夠立刻找到各式各樣的觀點,這自然也包括了否定的立場。所以在接納別人的說法之後,有時就會立刻轉換成「但是」模式。這其實是一種希望事情能夠圓滿的美好特質,雖然「但是」模式某個程度上會指出了對方的不足(或者,是指出了自己的足夠?),因此可能會讓談話的對方產生某種不被接納的感覺,使得原本良善的初衷打了折扣。
就如同《張老師月刊》上〈羅伯特.藍迪揭開戲劇治療的寶盒〉一文中,羅伯特.藍迪指出成為戲劇治療師最難跨越的障礙,就是「放慢速度,順著案主的節奏前進」。因為他的思考迅速,所以年輕時經常覺得對個案的問題了然於心,後來他才發現「那種瞭解,充其量只是一種自我中心的展現,以為『我知道的比案主更多!』而已。但真相是『如果案主不知道,不願意說出來,治療師是不可能知道的。』」一旦當自己覺得比對方知道的更多時,就可能會產生一種希望能夠給對方直接有效的建議的熱情,而有時也會忘了和對方確認這是不是對方真實的需求。
由於長期以來被教育體系扼殺的結果,對許多人(自然也包括我)來說,要轉化「是的,但是」成為「是的,而且」並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我搜集了以下幾種方法,也許有助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做練習。
模擬情境:
「我覺得當時可以好好慶祝一下,所以買了比較貴的東西。」
「是的,但是你沒有考量到我們的錢並不很充裕。」
方法一:是的,因為……,而且……。
這種作法的精髓在於肯定的同時,也具體地說明肯定的原因。這會迫使說話的人思考對方所說的話語中的正向意義,和我們之所以接納的原因。
「是的,因為我覺得的確很值得好好慶祝一番。而且比較貴重的東西,會有比較好的品質,能夠長長久久。」
方法二:是的,雖然……。
這是從NLP的書上學來的技術。使用「雖然」表示一種資源的限制,而不是結果的限制。這就像是履戰履敗和履敗履戰的差別。其好處是把重點放在前者(是的),而不是後者(但是)。
「是的,雖然我們的錢並不很充裕。」
方法三:是的,而且如果……就更加圓滿了。
如果把「但是」換成「而且」會感到困難的話,那麼使用祈使句說不定也是一種方法。這種方式的好處是把限制當做可以更加成長的空間,換句話說,限制的本身不是結果,而是另一種值得努力的方向。
「是的,如果我們有更充裕的錢就更加圓滿了。」
方法四:使用非暴力溝通的模式: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四步驟。
使用非暴力溝通的模式,首先先表示對對方陳述的理解,然後才說明自己的需要和請求。也許我們可以把非暴力溝通看成把「是的,而且」拆成「我感受到了」和「對我來說,我渴望」這兩個部份。這種方式很特別,也很困難,但十分有助於彼此真正的溝通。這種方式最大的好處不在於回應,而是在於面對質疑、衝突或是挑戰時,能夠停下來確認彼此真正的需求。
「我聽你這樣說(觀察),我感覺到你很期待能夠好好慶祝一番(感受)。因為我相信好的理財有助於生活的穩定(需要),你是否願意在買東西之前,也多思考一下我們的財務計劃呢(請求)?」
方法五:是的,而且……。
是的,而且這種作法最省事。
「是的,而且我們沒啥錢就能買這麼好的東西,中樂透的話那就更棒了。」
註:方法一可以和方法二或三合併運用。
經過這樣簡單的介紹之後,也許大家會發現,其實所謂的扼殺創意的語言,是可以轉換成為具有同等功能卻又不扼殺創意的語言(雖然並不一定就會是鼓勵創意的語言)。如果我們期待創造力能夠被發展,我們能夠找到更多更好的答案,來充實和美化我們的生活,那麼把扼殺創意的語言,轉換成為不扼殺創意的語言,說不定小小的投資就能夠得到大大的回報呢。
附帶一提,一旦大量運用「是的,但是」,就可能會出現一連串的「是的,但是」。然後,「是的」會不見,最後演變成為「但是」之爭,對話的交流就會在那一刻成為對抗。
「我覺得當時可以好好慶祝一下,所以買了比較貴的東西。」
「是的,但是你沒有考量到我們的錢並不很充裕。」
「是的,但是在我看來,花這些錢是值得的,而且真的很值得慶祝。」
「但是這讓我感到很挫折,你並沒有關照我們。」
「是的,但是你似乎並沒有完全信任我的決定。」
「我信任你所以當時沒有阻止你,但是我感覺到真的不被重視。」
「但是我的感覺不是如此。」
「你為什麼不聽我說?」
「我有聽你說,但是你沒有聽我說!」
「你沒有!」
「我有,你才沒有!」
「你就是這樣子,你一直是這樣子!」
「你以為我怎麼會變成這樣子,還不是因為你一直是那樣子!」
「我靠著月台的邊邊站!」
「我去你媽的家裡大掃除!」
乒乒乓乓……&%@&#@%^*#$%~@!%!#$%&*#^%*#%^@#$%!!!???!!!???XXX
本文刊於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電子報2010042【應用劇場新鮮事】
文 /李志強(你說我演一人一故事劇團)
二○○九年八月八日至十日,台灣許多一人一故事劇場人聚集在台北縣金山,參加了亞洲一人一故事劇場聚會。在此同時,台灣的另一端正經歷五十年來最大的水患,有一位當時返鄉的一人一故事劇場夥伴,便因為家中淹水而無法北上與會。
亞洲聚會一結束,我和幾位朋友商討,希望能為受苦的朋友們盡一分心力。於是在八月十二日,我建立了playback for you網路平台(註一),並向台灣的一人一故事劇場夥伴正式發出一封邀請函(註二)。 平台建立的第一時間,幾位志工投入翻譯國外運用一人一故事劇場進入受災區域進行工作的報導和文章的工作。
為了協助相關工作的推進,我走訪了法鼓大學籌備處,並獲得人生學院辜老師的協助,在九月五日邀請來自不同團隊的夥伴們進行一場開放空間會議(註三)。夥伴們針對團隊和個人需要的準備、經費的籌措、組織工作和在地的連結等議題,交換了許多想法。而這個會議初步的建議,也成為我們後續行動的基礎。
隨後我們也得到了與法鼓大學合作的機會,以每個月一天的方式陸續舉辦了公開講座和戲劇工作坊。同時我個人也開始在法鼓大學籌備處訓練一群青年志工學習一人一故事劇場。另一方面,我們也向財團法人愛心第二春文教基金會申請輔助,針對邀請國外有經驗的老師來台授課、安排為進入災區服務的助人者演出,以及透過教習劇場提升學生對心理衛生方面的認識提出了「從心出發──戲劇培力與在地扶植計劃」,並且得到了基本的經費支持。這讓我們放下了心中的不確定感,能夠持續投入這項工作。
因為我們期望能夠結合大家一起行動,所以我們需要為彼此做更多的準備。在去年底,夥伴邀請了全台灣的一人一故事劇團,共同參與第五屆全球一人一故事劇場計劃在人權日的聯合演出。這一次,台灣總計演出十二場,大家熱情的參與和交流,也讓我們更有信心能夠為台灣一起做些什麼。
今年的三月,我們邀請了在卡翠納風災之後進駐災區從事組織工作的一人一故事劇場國際導師,同時也是心理治療師的Pamela Freeman來台舉行工作坊,分享一人一故事劇場運用在創傷議題的經驗。另外,也邀請她針對一人一故事劇場在社會變革上的應用進行公開的講座分享。在高雄的講座裡,Pamela也就紐約一人一故事劇場中心如何準備和遴選演員,以及如何和在地的組織連結進行簡介,例如在九一一事件之後,在全美國遴選了二十位資深的一人一故事劇場工作者,為紐約的救難人員演出。在卡翠納風災之後,也選擇了八位至少會說三種語言的演員(其中只有Jonathan Fox是白人),進入災區服務。 為了協助夥伴彼此連結和做好準備,我們特別在Pamela來台之前,開設了會前工作坊。一方面為大家做熱身,另一方面藉此讓不同團隊的夥伴能夠進行交流。
在Pamela帶來了寶貴的經驗分享之後,台灣的一人一故事劇場團隊再度開始連結,這一次將要為進入災區的服務者演出,而我們也將選擇兩個地點進行在地的一人一故事劇場培力,希望能夠讓在地的朋友演出他們自己的故事。相關的訊息可以在我們的網頁上取得 (註五)。 除此之外,在三月至四月間,我們也在台南和台東各舉行一場三天的教習劇場(TIE)工作坊,由許瑞芳老師和高伃貞老師分別帶領。工作坊結束之後,培訓的學員也將進入災區和社區為學童演出。
一路走來,計劃團隊感受到了許許多多夥伴們的熱情,也體會到進入災區工作,除了要充份的了解在地朋友的需求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做好自我的準備和照顧。這不是件一個人可以成就的事情,如果沒有大家的熱情參與和投入,我們無法走到這裡,更無法向前邁進。
身為社會企業創業者(註六),我明白「希望」對於受苦的朋友們有多麼重要。這次的災難深深地打擊了各地的產業基礎,同時也奪走了許多人的愛(無論是親人、財產、文化、記憶或是生活)。因此我們需要不斷思考,如果以戲劇做為媒介,我們究竟能做些什麼,哪些是現在還沒有人做而我們可以做的。
在此同時,我也不斷地質問自己,現在的所作所為究竟是為了我自己助人的願望而做,還是為了我們想要服務的對象而做。最終,我也只能盡可能地選擇他們需要,而我想為他們做的事情來做。
如果一個人能夠給的不多,那麼集合十個人、一百個人也許能夠做些什麼。更重要的事情是,我們正共同攜手,彼此合作,互補不足,在需要的時候給予支援,在夥伴表現好時給予掌聲,正如同我們在一人一故事劇場舞台上一樣。
為此,我們還需要向前邁進。
(註一)http://playback4u.ning.com/
(註二)請參閱http://jesterlee.blogspot.com/2009/08/playbackers.html。
(註三)會議紀錄請見http://playback4u.ning.com/forum/topics/95ri-kai-fang-kong-jian-hui-yi-1
(註四)演出中文紀錄請見http://playback4u.ning.com/forum/topics/2009-playbackren-quan-lian-yan
(註五)除了網路平台之外,也歡迎到我們的粉絲網頁上參觀http://www.facebook.com/playbackforyou
(註六)筆者於2008年9月至2010年2月任光原社會企業董事長,和創業夥伴從事發展部落經濟圈的社會企業工作,而主要服務的地區阿里山鄉,於八八水災受到重創。
標籤: 一人一故事劇場, playback4u
(本文於2010年0807日更新,請見形式的選擇revised 1)
在一人一故事劇場的演出中,形式的選擇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對我來說,形式的選擇至少受到以下幾個要素所影響:故事內容、團體歷程、團隊能力和創作意志。
一、故事內容
當說故事人分享了親身的經歷或感受時,主持人可以選擇適合形式來呈現,諸如同時存在的內在矛盾,我們會使用一對對;一個前後不同的感受,我們會使用轉型塑像等等。形式從某個觀點看來,是為了支持和呈現故事的核心而存在。因此形式的選擇,首要之務是有助於故事核心的呈現。
二、團體歷程
在演出的不同的歷程中,存在著一些不同的選擇。在演出一開始,使用流動塑像建立關係,邀請觀眾表達,是很重要的過程。在一個深刻的故事呈現之後,運用流動塑像讓大家說說此刻的感覺,能夠整理情緒。有時,為了加速演出的步調,會使用較短的形式,有時,為了轉化演出的氛圍,會使用較抽象的形式。這些決定,需要放在團體實際的歷程中評估。
三、團隊能力
當然,如果團隊不會某種形式,自然不會放在選擇的清單中。但是另一方面,不同的形式究竟能服務什麼樣的故事,也涉及於團隊的能力。有些團隊在演出時,會以幾個基本形式為主。甚至在故事的分享中,只會使用自由發揮(故事)的形式。但也有些團隊會不斷地變化不同的形式。我們曾經針對同一個故事,用不同的形式呈現,這種練習有助於我們思考和強化形式的運用。
四、創作意志
無可逃避地,主持人在選擇形式時會有其獨特的創作意志。例如,希望使用大合唱的方式來呈現某些抽象和美學,或是使用敘事者V來跳脫第一人稱觀點等等。然而演員對於形式也常常有其默契和準備,一旦主持人選擇的形式和演員預期有較大的差別時,對演員會造成比較沈重的負擔。曾在一次工作坊的演出中,主持人想要冒一個險,於是下了一個很特別的形式,在事後的討論中,Veronica也特別確認了主持人的想法。我想,當團隊愈來愈成熟時,這樣的狀況將愈來愈少見。至於這是件好事還是壞事,則不得而知。
當所學的形式愈多,有時候就會產生不知道要使用何種形式的困擾。其實進行一人一故事劇場的演出,有時需要使用的形式並不需要太多,重要的是能夠熟練的呈現,並服務說故事人的故事。當某種形式被設定成專用於某種故事或是某種目的時,有時就會忽略了演員在演出的過程中的進化,而誤以為形式本身即可以達到某種程度的呈現。
據說有些劇團平時只使用某幾種形式,例如:流動塑像、一對對、大合唱、自由發揮(故事)。有時遇到適合的形式,會使用轉型塑像或是拼貼。對於追求精簡的團隊而言,這是種不錯的建議。
那天,我們看見年輕的天使們正學會飛翔
--四月三十日明道中學演出後記
李志強,你說我演一人一故事劇團
四月三十日下午三點,展翼天使.服務服務者計劃的列車來到了台中縣的明道中學,為曾經進入災區帶領小朋友營隊的志工同學,和今年暑假即將到泰北服務的同學們進行演出。此次擔綱服務的團隊是來自新竹的你說我演一人一故事劇團。演出約有六十位同學和老師一同參加,有四十位同學因為另外安排了服務的行程而無法一同參與,殊為可惜。
演出在所有的人一同高唱五月天「天使」的歌聲中揭開了序幕,當主持人邀請大家為身旁的人按摩肩膀,並隨著天使的歌聲轉換方向時,整個場子瞬間熱鬧了起來。隨後,演員一一分享了自己過去參與社會關懷或是服務的經驗,並將自己的歷程連結到佈置在舞台上的一顆心上,展現出愛的溫暖和力量。
接著,主持人邀請同學分享自己服務的親身經驗。有同學分享了看見演員們服務經驗的感受,也有同學分享了自己過去參與服務的心得。有些經驗是快樂的,但許多經驗卻存在著小小的挫折感。一位同學分享了自己去帶領活動時,其他的老師或是大哥哥大姊姊很快地就能夠抓住小朋友的注意力,並且讓效果很好,但自己卻力有未逮。一位同學則分享了自己每次都很想要去幫助某位老婆婆,但卻渴望有勇氣能踏出第一步。
一位同學分享了在八八水災之後,參與童子軍團募集文具寄送到災區的活動。當他把許多文具塞到要送到災區的鞋盒裡時,發現自己和別人比較起來,擁有許許多多的幸福。他也分享了寫在卡片上送給不知名的收件人的心情,希望收到這份禮物的小朋友,能夠勇敢而好好努力下去。
另一位同學分享了到社區陪伴社區長者的過程,在師長的陪同下,漸漸能夠跨越和年長者之間存在的距離。同時,也尋找自己到能夠協助和陪伴長者的地方。
整場演出中,同學分享了許許多多的服務經驗,或者在災區,或者在泰北,或者在一般的社區裡甚至是日常生活裡,都存在著被人服務和服務他人的故事。無論是要面對他人異樣的眼光,還是發現原來服務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無論是在付出服務時得到的快樂和滿足,還是在反思自己時感受到的幸福和溫暖,都讓我們看見了小小的天使們正在學會展翅飛翔。
演出的尾聲,演員們運用拼貼的舞台呈現,回顧了大家所共同經歷的故事。許多被服務者的心聲透過演員呈現在舞台上。服務的過程中,有害怕、有沮喪、有歡笑、也有滿足,這一切的一切,都帶給了人們更多的希望,和持續飛翔的動力。
演出的最後,老師也分享了他聆聽和觀看學生故事的感想。原來在自己教導的學生中,竟有如此多參與服務的經驗。同時老師也鼓勵大家,無論過程中經歷了什麼,都能夠繼續地貢獻社會,點亮一盞光。
最後,演出團隊邀請同學們,用手上的展翼天使明信片,對曾經幫助自己的人、想要鼓勵的人或是任何勇敢的服務者,寄出他們的感謝、讚美或是鼓勵,不要讓愛只停留在自己身上。期待這場彼此分享服務經驗的演出,能讓同學們心中勇氣的種子發芽,並更加成長茁壯。
感謝財團法人愛心第二春文教基金會和悅萃坊主辦此一計劃,同時也感謝明道文教基金會和明道中學的大力協助,更感謝同學們願意分享自己的心情,讓演出順利而圓滿。
標籤: 一人一故事劇場, 書寫心情, playback4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