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今年五月一日,在網誌上寫了一篇關於〈形式的選擇〉的文章。然而在八月五日到台東主持展翼天使計劃時,忽然有了新的發現,於是追加了一項要素,那就是「為說故事人服務」。

在主持這場演出的過程中,我刻意詢問大家在從事社會工作服務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矛盾或是掙扎的困境。一位懷孕的觀眾分享了要不要來看這場演出的掙扎,並說到一開始的演出,因為聲音和動作的關係,讓他覺得很有壓力。隨後,他分享了此刻因為有身孕,對於工作和孩子兩邊的負擔。

這是一個適合使用一對對做為演出的故事,我心裡這樣想著。無論是故事的核心,團體的歷程,團隊的能力甚至是我的意志(我是刻意在找一對對的故事)都支持著使用一對對來演出。我相信演出團隊也正準備好要使用一對對,但是我最終卻使用了定格做呈現--我正回應著說故事人對演出中很強烈的聲音感到不舒服的關心,畢竟這包括了生理和心理的狀況,而我期待能夠讓說故事人和他腹中的小寶寶在安靜的狀況下得到服務。

這也許是屬於創作意志的一部份,但是我覺得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在之前撰寫這篇文章中沒有被提出來,那就是「為說故事人服務」,因此特別修改本文。至於當時沒有寫出來的原因,如今反省,或許是犯了「想當然爾」的毛病吧!

在一人一故事劇場的演出中,形式的選擇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對我來說,形式的選擇至少受到以下幾個要素所影響:為說故事人服務、故事內容、團體歷程、團隊能力和創作意志。

一、為說故事人服務

使用說故事人或是觀眾群體所能夠接受或是理解的形式來服務,是最優先的思考要素。如果觀眾中有視力障礙的朋友,那麼就要儘量加入聲音的要素,此時定格就不是最好的選擇。為說故事人服務並不是指由說故事人指定演出的形式,雖然這的確也是一種「可能」。

二、故事內容

當說故事人分享了親身的經歷或感受時,主持人可以選擇適合形式來呈現,諸如同時存在的內在矛盾,我們會使用一對對;一個前後不同的感受,我們會使用轉型塑像等等。形式從某個觀點看來,是為了支持和呈現故事的核心而存在。因此形式的選擇,非常重要的基本準則是有助於故事核心的呈現。

三、團體歷程

在演出的不同的歷程中,存在著一些不同的選擇。在演出一開始,使用流動塑像建立關係,邀請觀眾表達,是很重要的過程。在一個深刻的故事呈現之後,運用流動塑像讓大家說說此刻的感覺,能夠整理情緒。有時,為了加速演出的步調,會使用較短的形式,有時,為了轉化演出的氛圍,會使用較抽象的形式。這些決定,需要放在團體實際的歷程中評估。

四、團隊能力

當然,如果團隊不會某種形式,自然不會放在選擇的清單中。但是另一方面,不同的形式究竟能服務什麼樣的故事,也涉及於團隊的能力。有些團隊在演出時,會以幾個基本形式為主。甚至在故事的分享中,只會使用自由發揮(故事)的形式。但也有些團隊會不斷地變化不同的形式。我們曾經針對同一個故事,用不同的形式呈現,這種練習有助於我們思考和強化形式的運用。

五、創作意志

無可逃避地,主持人在選擇形式時會有其獨特的創作意志。例如,希望使用大合唱的方式來呈現某些抽象和美學,或是使用敘事者V來跳脫第一人稱觀點等等。然而演員對於形式也常常有其默契和準備,一旦主持人選擇的形式和演員預期有較大的差別時,對演員會造成比較沈重的負擔。曾在一次工作坊的演出中,主持人想要冒一個險,於是下了一個很特別的形式,在事後的討論中,Veronica也特別確認了主持人的想法。我想,當團隊愈來愈成熟時,這樣的狀況將愈來愈少見。至於這是件好事還是壞事,則不得而知。

當所學的形式愈多,有時候就會產生不知道要使用何種形式的困擾。其實進行一人一故事劇場的演出,有時需要使用的形式並不需要太多,重要的是能夠熟練的呈現,並服務說故事人的故事。當某種形式被設定成專用於某種故事或是某種目的時,有時就會忽略了演員在演出的過程中的進化,而誤以為形式本身即可以達到某種程度的呈現。

據說有些劇團平時只使用某幾種形式,例如:流動塑像、一對對、大合唱、自由發揮(故事)。有時遇到適合的形式,會使用轉型塑像或是拼貼。對於追求精簡的團隊而言,這是種不錯的建議。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