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羅說:「說出真話需要兩個人,一個人講,一個人聽。」

這話很有趣,梭羅的話中反應出一件珍貴的事實:「話縱有人說,若沒有人聽,就沒有意義。」

傾聽是一人一故事劇場工作者在舞台上的基本工作。在團隊練習的過程中,我們有許多機會和夥伴們合作,一旦上到舞台,我們卻可能只有僅僅幾秒鐘或是幾分鐘的時間和說故事人合作,隨後就得即興演出說故事人的故事。而下一次再相逢,可能在幾個月之後,可能在幾年之後,也可能再也沒有合作的機會。

如果我們無法傾聽,我們將喪失這次難能可貴的相遇。

另一方面,相較於主持人可以詢問說故事人,演員和樂師都無法提出問題,也因此主持人有義務為演員及樂師開口,以得到更多的資訊。那麼,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夠鼓勵說故事人分享更多呢?

在《傾聽技能》(註)一書中,作者提到幾種積極傾聽的方法能夠鼓勵他人表達,似乎很適合主持人在訪問的過程中運用。簡單整理如下:

一、提問。提問可以簡單分成傾聽性提問(引導性提問)和總結性提問,前者多用於協助說者陳述,例如:「後來發生了什麼?」「能舉個例子嗎?」「當時你的看法是什麼?」「因此,看起來好像你有些什麼不同的感受?」而後者多用於表達自己所聽到的話語並加以確認,例如:「你的意思是說……?」「按照我的理解是……,對嗎?」「如果我沒有聽錯的話,你覺得……?」妥善運用提問可以協助說故事人把故事更清楚地表達。

二、非語言聲音。非語言聲音可以用來承接說故事人的語氣,不但表達我正在聽,還表現出想要繼續聽下去的興趣。簡單的聲音如「嗯。」「哦!」「噫?」「呵呵!」,再加上表情、肢體動作等等,來回應說故事人。

三、支持性陳述。支持性陳述和非語言聲音相同,無論是「我明白……」「那麼……」「很有意思……」等短語,其實本質上是「請接著講,我理解你說的話,請告訴我更多」的意思。

四、重複關鍵詞。如果我們真正在傾聽,就能夠理解說故事人陳述的重點。再複誦一次關鍵字至少有兩個好處,第一是讓說故事人知道我們再聽,第二是協助演員釐清重點。

五、反饋性陳述。反饋性陳述其實是對言外之意的確認和回應,我們需要以說故事人的立場來思考,並且揭露出說故事人沒有說出來的感受,像是「你覺得……」「在你看來……」這類的句子。

以上五種積極傾聽的技巧,其實也是一種搭話的方法,如果能夠妥善運用,相信能夠更順利地協助演出的進行。別忘了,說出真話需要兩個人,一個人說,一個人聽--當然,假話也是如此。

分享一次自己當主持人的經驗。當時許多觀眾是第一次觀看一人一故事劇場,而且外頭因為其他的活動鑼鼓喧天,影響到觀眾的心情和對故事的專注。不過很奇怪,故事卻一個接著一個被引發出來,甚至連特別來參觀的朋友也忍不住分享了他的故事。演出之後,朋友分享了他的感受,似乎我在主持時能夠創造一個自然且輕鬆的氛圍,讓大家很想分享故事。過了幾個月後,我看到了《傾聽技能》這本小書,才發現也許是因為我平常就習慣用這些方法搭話,所以讓大家覺得可以多說一點吧!

不過嚴格說起來,那場主持並不能算十分成功,如果有機會的話,再和大家分享其中的故事。


(註)《傾聽技能》(Listening skills),伊恩.麥凱著,周志平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