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到圖書館找資料,看到了由Adam Blatner所著,張貴傑等人翻譯、心理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劇導論:歷史、理論與實務》一書。由於前一陣子正在閱讀Adam Blatner另一本早期的心理劇著作《心靈的演出--心理劇方法的實際應用》(學富文化出版),覺得獲益良多,所以便興緻沖沖地把書從書架上請了下來。隨手一翻,果然翻到寶藏,那就是在第二十章中,有一個小章節特別介紹了一人一故事劇場(Playback Theatre)。茲錄於下:

重播劇場

這是一種中間形式--一種「未標準化」(non-scripted)(按:意指沒有劇本)的戲劇類型,這個方法慢慢成為流行。在重播劇場中,由小團體訓練過的表演者演出經過篩選和簡化的觀眾中成員的故事。這是即興的,而且只借助很簡單的道具,如一些現成的箱子、不同的布料等;還有可能的話,一個人用極簡單的樂器用音樂陪襯來強調演出。

約在一九七三年,由曾經經歷其他不同的戲劇形式和心理劇的Jonathan Fox所開創的,這是被Moreno「社會感」的觀念所影響而呈現的普遍形式。不過,這並不是心理劇,而且這兩個方法應該要清楚地區分。它的目標是朝向更為美學的,而且沒有去「修通」任一個帶出敏感議題的隱含契約。雖然觀眾通常在進行分享,同樣地,這相近於特殊形式的心理治療不如說是一種社會互動過程;至於其他的特質,可能需要超過目前討論的領域來描繪之(Fox, 1992, 1994; Salas, 1994)。

重播法已有現成的觀眾而且數量正在擴張中,也有許多國際的團體形成。許多心理劇導演和戲劇治療者使用重播劇場(Playback Theatre, PT)於特定方向的訓練和治療架構中(Fox & Dauber, 1999)。
~~《心理劇導論:歷史、理論與實務》, p267

看完這一段文字之後,心中有點難過。難過之處並不在於翻譯的名詞,而在於閱讀的不順暢。不過我相信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們一定也遭遇到許多困難吧!

回到此段文章的原意,Adam Blatner指出了一人一故事劇場和心理劇很大的不同,即是在於「沒有去『修通』(working through)(註)任一個帶出敏感議題的隱含契約」。簡單地說,在一人一故事劇場中不帶有任何透過修通來處理或是改變說故事人其自身心理困擾的需要或是意圖。

而在Jo Salas的《即興真實人生》中,也特別提到了一人一故事劇場療癒成效的來源,大致上可分成三種元素:(一)人們需要分享自己的故事;(二)一人一故事劇場的縮影是仁慈的;(三)美學是一人一故事劇場療癒效果的必要元素。(見中譯版第132頁)

記得在翻譯《即興真實人生》的過程中,曾和阿坤討論到有關於Healing的翻譯方法(第八章的標題即是Payback and Healing)。後來阿坤譯成療癒(Healing也有人翻成醫治),以便和治療Therapy做一區隔。依照《美國傳統詞典》上的定義,Therapy是指對疾病或殘疾的治療,而Heal則是指恢復健康的狀態,或者我們可以將前者視為對治某種疾病的過程或方式,而後者則是指出一種治癒的結果或狀態。

雖然在一人一故事劇場之中,只是單純地演出說故事人的故事,並沒有刻意地使用任何關於治療的手段,或是針對說故事人的狀況進行分析,不過在透過美學的呈現之後,療癒的效果常常會出現,這也讓一人一故事劇場的形式成為戲劇治療或心理劇熱身很好的媒介。或許誠如Jo Salas說言,藝術和療癒都是一人一故事劇場進行時不可簡約的成分(《即興真實人生》151頁)。

雖然心理劇和一人一故事劇場有所不同,但事實上也有一些相似之處。例如,在心理劇中,有時輔角能夠透過扮演不同的角色而學習或是改變,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一人一故事劇場裡,演員「透過扮演他們的角色嘗試出新的方式,就能軟化甚至是超越個性的局限性」(《即興真實人生》74頁)。

(註)修通,亦譯做通徹、透工,係指治療師指出並協助個案明白抗拒的存在與原因,使個案得以逼出被潛抑已久的情感或經驗,進而增進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順利地解決心理困擾或做出改變。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