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為我參加2008.3.6中彰投區就業服務中心所辦的「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民間團體發展社會企業研討會」中,針對「社會企業的創業規劃與營運策略」的議題,以「參與若水國際社會企業創業大賽的經驗分享」為題所發表的論文,收錄在該次研討會的論文集中。

社會企業的創業規劃與營運策略
參與若水國際社會企業創業大賽的經驗分享

李志強,PMP/曙光計畫團隊成員

論文摘要

本文針對曙光計畫參與若水國際社會企業創業大賽的過程,提出作者的觀察與經驗分享。由於曙光計畫的營運模式隨著創業的腳步不斷修正中,也因此在文中將不針對曙光計畫實際的進度和內容做詳細的介紹。

關鍵字:曙光計畫、社會企業、若水國際社會企業創業大賽、策略規劃

論文大綱

一、創業與參賽緣起

二、參賽歷程

三、過程心得分享

四、社會企業,一種新的選擇

五、結語--從夢想到現實


一、創業與參賽緣起

曙光計畫團隊的前身,源於輔仁大學原住民專案辦公室。近十年來輔仁大學原住民專案辦公室在部落從事許多服務工作,其中包括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推廣課程。然而在進行此類課程時,我們發現了一個現象,那就是參與的學員幾乎清一色都是女性。詢問之下才明白,男性的朋友需要工作,對於無法協助家計的課程興趣較低。這個現象也觸發了團隊思考,也許在協助原住民朋友改善生活的過程中,經濟是個重要且不可忽視的議題。

解決經濟問題有許多不同的途徑。在創意發想的過程中,曾討論到包括發展觀光事業、文化事業甚至是賭場等等不同的選項,最後,我們發現唯有建立可持續的生產基礎,才能夠進一步發展其他的事業,而不會隨著浪潮而消失。

在盤點了部落的資源,以及市場需求的趨勢之後,輔仁大學原住民專案辦公室選擇了有機農作作為主要的解決方案。然而有機農作需要較高的成本以及較完整的管理,恰恰好這兩者都不是原住民朋友的強項。為了能夠降低原住民朋友投入的成本,廚餘轉作肥料就成為一個值得嘗試的選擇。

花了幾年持續邀請專家講師到部落開課,同時試驗和示範各種有機栽培的方法,對於廚肥轉作肥料的效果,大家都感到十分滿意。然而對於接下來進入有機市場,在銷售上仍然有很大的困難。團隊在經過市場的研究和分析之後,討論出認養土地產能的會員方案,後來才知道這個方案在概念上十分接近社區支援農業,這也讓我們覺得成功的可能性大增。

為了能夠有效地行銷產品,並處理稅務問題,原本的非營利組織架構無法滿足需求,所以我們決定以企業的形態經營,並且希望能在不同的部落複製成功的經驗。同時更希望能將消費者和山上的土地連結,讓未來部落在更進一步發展觀光產業時,能有更好的基礎。

在計劃的過程中,團隊原先計劃把利潤的一部份協助原住民朋友,尤其是協助孩童們的教育,然而在仔細地討論之後,我們覺得給魚吃不如教大家釣魚,因此決定提出一部份的盈餘協助原住民朋友創業,以加速建立部落生活圈。

雖然有了自以為很好的企劃,但是團隊中仍缺少專業的企業管理人才。正好此時若水國際舉辦了社會企業創業大賽,吸引了我們的目光。經過討論之後,團隊決定將計畫參賽,一方面透過評審驗證計畫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如果得到了若水國際的支持,除了能夠有啟動資金的挹注,更能得到若水團隊與志工在專業上的建議,彌補我們的弱項。

當決定參加若水國際所舉辦的創賽競賽之後,我們便開始討論參賽的方式。由於競賽的本質是創業大賽,因此營運計畫書成為重要的評選依據,而參賽者的參與以及團隊的特質,也成為重要的評估指標。

畢竟創業的想法早在前幾年推廣廚餘轉作肥料和有機農作的過程中早已成形,所以我們便組織一個競賽團隊,提出了曙光計畫。

二、參賽歷程

此次的社會企業創業大賽,依照最後版本的競賽規則,總共分成初賽三回合評比,以及決選兩階段的競賽。

初賽三回合的狀況略如表一所示,總共分成三個回合進行比賽,並產生少於二十件的作品進入決賽。

表一、初賽三回合

回合 評審方式 通過條件 結果
第一回合 將案子分成四組,每組有兩位評審,審閱完此組案子之後,選出至多十五件參賽提案。 每組兩位評審選出的「聯集」(非「交集」)進入下一回合 204份提案選出83份提案進入第二回合
第二回合 評審重新分組,而且刻意給評審看第一回合沒看過的案子,每位評審選出至多八件參賽提案。 每組兩位評審選出的「聯集」(非「交集」)進入下一回合 42份提案入選進入第三回合
第三回合 每位評審先針對所有案子以「消去法」(財務上無法自己自足)選出「不通過」的案子。並在評審會議上說明自己的標準。

針對每一件案子一一討論,爭辯每件案子是否在財務上是否可以自己自足。若無共識,則以投票方式,決定該案是否入圍。

最後,評審們還有一次發言的機會,為自己心目中的遺珠之憾辯論。

評價提案在財務上可以自己自足 8份提案入圍進入決選

http://www.flow.org.tw/LinkClick.aspx?link=127&tabid=127&mid=525

在進入決選之後,主辦單位參酌進入決選團隊的實際狀況,特別設計了四天的學習和實作的課程,引導入選團隊更進一步思考,協助大家釐清重點。安排的活動有一天的課程和三天的團隊實作練習。課程中則包括策略、行銷和財務等主題,實作則有焦點團體、行銷分析與規畫、部落格行銷等等議題。在最後一天的下午,則進行團隊分組報告,除了呈現這四天的學習成果之外,同時也為決賽進行暖身。

在學習的歷程中,我們遇到了來自不同領域的另外七支團隊,他們不但充滿了熱情,提出的想法也都十分具有特色。透過若水國際專家們精心規劃的學習課程,我們能夠更進一步思考計畫的優勢和弱勢,並有機會在策略上、行銷上和財務上進行調整。

表二、進入決選團隊一覽表

隊名
茶葉蛋大師
同喜文化出版工作室
夢想之家青年中心隊
樂便當
ReFill Networking
Mozi墨茲創業團隊
曙光計畫
喬麗坊麵包工坊

http://www.flow.org.tw/LinkClick.aspx?link=127&tabid=127&mid=525

決賽時每組有三十分鐘的時間,包括十分鐘的簡報和二十分鐘的問答,並且分別進入會場,也因此我們並不了解其他隊伍實際的狀況。決選的八位評審都是各界的翹楚,在提問中對我們提出許多寶貴的指導和建議,包括財務的自主性、策略和競爭者等等主題,同時也對於創業團隊進行考核。

當結果公佈之後,身為曙光計畫團隊的成員之一,雖然感到開心,但同時也為未能一起通過的團隊感到難過,更感到一股巨大的壓力。感謝評審們的支持,也感謝在過程中給予協助的朋友們。

表三、決選過程

階段 進行方式 評審方式 結果
實習活動

20%

一月十六日到十九日參加若水特別量身訂做的實習活動,包含策略、競爭者分析、市場調查、及財務分析等的加強課程。 各隊總成績計算出來後,再請評審用無記名投票選出優勝團隊。選出優勝隊伍的方式相當嚴格,比照創投公司遴選投資案的決策方式,必須要有三分之二以上的評審同意該案入選,並且沒有任何一位評審反對該案。 通過團隊:

曙光計畫

個人名義資助並建議以NPO方式經營:

「夢想之家青年中心」

其他受肯定的團隊:

「同喜文化」

Refill Networking

「喬麗坊麵包工坊」

決賽

80%

八位評審。評選標準除了永續經營的能力和社會影響力之外,是否為成熟的營運模式和團隊也相當重要。

http://www.flow.org.tw/LinkClick.aspx?link=131&tabid=131&mid=525

三、過程心得分享

在這次參與競賽的整個過程中,我們發現一次成功的歷程,似乎存在著某些重要的因素。就像是一次旅程一樣,除了要有明確的目的地之外,還要有夥伴、足夠的資源、從此處到達目的地的方法、確認前進方向的指南針、紀律準則以及不斷的激勵等等。以下將針對這些要素進行分享。

()、目標 Objective

設定明確的目標是企劃的首要之務。曙光計畫參賽,除為了爭取資金挹注之外,同時也希望學習各種關於社會企業的知識,因此除了儘可能參加若水國際舉辦的講座,對於專家們給予的各項建議也高度重視。例如,我們在決選中接受到專家和評審們的建議,便曾數度調整我們的財務報表。另外,將目標明確地陳述出來,也是溝通中非常重要的事情。

()、夥伴Partner

有了明確的目標之後,領導者就要尋找合適的夥伴加入團隊。曙光計畫的團隊夥伴中,除了對目標有著共同的理念,其實每個人彼此之間都存在著許多異質性。而這些異質性除了能夠提供團隊多元的觀點,同時也能夠讓團隊在遇到不同的挑戰時有更好的變通性和適應力。

曙光計畫主要的團隊成員,包括認識平均二十年的三位朋友──陳雅楨、王鵬超和李志強──以及一位原住民朋友──呂佩娟。過去曾經分別在非營利組織和企業中服務,領域包括社會福利工作、傳統化工產業、數位典藏、表演藝術等等。

()、資源Resources

一旦團隊成立,就立刻著手盤點資源。什麼是我們計畫的優勢劣勢,什麼又是我們團隊的強項弱項。由於比賽的過程中,不但要進行焦點團體訪談,同時也需要做部落格行銷,因此會運用到不同的資源。另一方面,針對團隊夥伴的各項專長,我們也進行了分工,希望能讓每個人的特長得以發揮。

()、途徑Approach

除了資源之外,達成任務的方法和途徑也是重要的考量。雖然有限的資源會限制可採取的途徑,不過也因此能夠激發創意。曙光計畫中的許多設計,其實都是在資源十分有限的狀況下所採取的方法。在競賽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計畫常常趕不上變化,因此如何保有彈性也是很重要的重點。

()、判斷力Judgment

為了參加比賽,甚至是為了想要穫得贊助,有時會忘了自己的初衷,或是走上錯誤的道路。在比賽的過程中,我們一再檢視曙光計畫的目標,也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腳步,專家與評審的每一項建議,我們都持續地用來檢視我們的計畫。我們很開心能夠認識許多不同的團隊,並向他們學習。

()、排除清單Not-to-do List

除了明確訂立要做的事情之外,學習如何聚焦並設定不要做的事情,是這次參賽最大的收穫。由於團隊成員都有著很大的夢想,以致於曙光計畫一開始放入了許多工作。從夢想的聯集聚焦成夢想的交集,是一次凝聚的過程,更是一次嚴格的檢討。我們排序了各項工作的重要性,並列出了排除清單,讓曙光計畫的腳步更踏實。

()、激勵Activation

參賽的過程十分漫長,尤其是在得知進入決選之後,更需投入全部的心力去準備。然而團隊成員原本就有各自的工作,也因此必需不斷地自我激勵,以保持參賽的熱情。

四、社會企業,一種新的選擇

由於團隊成員主要服務於非營利組織的領域,因此從非營利組織的經營轉換到企業領域,對我們而言可說是一種全新的挑戰。在這個轉換的過程中,團隊曾經過激烈地討論和溝通,以下四個概念的轉換,則是我覺得最為困難的幾個地方。

()、從「第三者付費」轉換到「使用者付費」

從非營利組織轉換到企業的第一個困難,是資源的來源與應用方式的改變。從過去接受補助或是捐款得到資源,轉而成為將本求利的商業模式。顧客付費向我們交換服務或者是產品,而我們藉此得到利潤以生存,因此產品或服務的競爭力成為重要的基礎。顧客也許會因為認同我們的理念而購買第一次,但是如果產品的品質無法讓顧客滿意,顧客將會流失。

()、從「受協助者」轉換到「服務者」與「生產者」

第二個轉換是角色的轉換。長期以來非營利組織(尤其是社會服務團)希望能夠協助或是服務的人群,如今轉換成為服務他人的人。在曙光計畫中,我們不止透過僱用的方式提供這群朋友穩定的工作機會,更重要的是他們是我們共同創業的夥伴。

()、從「慈善」轉換到「生意」

進入市場,就會面臨各式各樣的市場競爭,不但要服務顧客,同時也要對股東、員工和其他利害相關人負責。此時領導人需要同時兼顧企業的生存和社會效益的達成,重新學習並調整思考模式。過去在慈善事業中不會遭遇的困擾,在市場競爭中全都無法避免。

()、從「專案團隊」轉換到「企業組織」

過去依靠申請政府補助和爭取各種資源進行服務,因此會依照專案的內容和資源的多寡組織專案團隊。如今轉換成為企業組織,對於組織結構和營運方法,就必需著眼於永續經營和發展,同時也需要網羅各領域的專業人才。

當然,從非營利組織到社會企業的過程中,有許多其他的議題。社會企業提供了社會一種新的選擇,同時也需要重新學習和思考,正如競賽評審建議「夢想之家青年中心」保持非營利組織的經營方式,似乎也顯示出並非每一個非營利組織都適合轉型成為社會企業的觀點

五、結語--從夢想到現實

由於曙光計畫是正在進行的計畫,長年來已經投入許多心血經營,無論得獎與否都不會改變我們投入此一事業的熱情。在參與競賽的過程中,透過評審和專家的協助,讓我們能更清楚地檢視自己,是這次參賽最大的收穫。

不過競賽只是實現夢想的一步台階,創業之路尚還有許多功夫要下。團隊夥伴在經過討論之後,共同決定要重新學習,渴望能夠在社會企業的創業過程中,迎來夢想化為現實的曙光。

(註)若水國際社會企業創業大賽相關內容請參考其網站:http://www.flow.org.tw/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