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台灣一人一故事劇場協會的開放團練中,小一帶領了我們體驗流動塑像的各種可能,讓我不禁回憶起以前劇團在團練時,我們不斷地做著大合唱的感覺。我們可以在一次兩個小時的團練中,用一半的時間一直重複著同一個活動:「群體跟隨」,然後連續兩個月的團練只做大合唱。而現在的排練常常為了要練習新的技術,準備演出或是調整狀況,在效率的旗幟之下各種練習多半點到為止。另一方面,也有些學習者習慣理性思考的學習方法,也常常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解答各種不同的疑惑。

流動塑像是一人一故事劇場中最基礎的形式,也是最簡單同時最難做到好的形式之一。一場演出中,透過開始階段的流動塑像,觀眾可以進一步的了解演員的特質,同時也為之後的演出選角做初步的連結,因此流動塑像也可以說是為觀眾做好準備的基礎。

在我的經驗裡,流動塑像能夠展現出震憾人心的力量。對於某些深刻的故事,流動塑像常常透露著直指人心的簡潔,有時在第一位演員說出第一句話的同時,說故事人和觀眾的眼角就已滴下淚來,大家深深地被打動著。有時,流動塑像能夠說出說故事人沒有機會說出口的話,圓滿了說故事人的盼望。有時,流動塑像只是運用著抽象的形態重複著說故事人分享的話語,就足以讓全場的觀眾見證說故事人的心情。

簡單的形式要做到好,有時比複雜的形式更困難。在流動塑像的
學習過程中,有幾個常常會遭遇的課題造成學習者的困擾,以下簡單分享我個人使用的方法提供大家參考。

一、在流動塑像中,每個人都代表著說故事人的某個心情面向。很多時候,演員會演出非說故事人的角色或是心情,或是把其他夥伴當成某個對象來呈現。我並不討厭這些狀況,不過這和流動塑像的認知有些不同。演員需要練習單純地表達說故事人的某種情緒,練習的方法之一就是演員單獨呈現,一次演出一個心情。有一種形式叫做調色盤,可以做為基礎的練習。當熟練之後,可以進一步再做流動塑像。

二、另外一個與這個課題有關的狀況是:「演員一定要聚在一起嗎?」如果我們以觀眾的角度來觀看舞台上發生的事情,所有的演員都呈現著說故事人的心情,但事實上他只是「一個人」的很多心情而不是「很多人」各自的心情,那麼我們應該怎麼樣在舞台上呈現出「一體感」呢?我們使用聚在一起的流動的塑像來代表同一個主體,如果演員分開站在不同的位置,就會在舞台上產生主客體或是不同個體的感覺,有可能會讓觀眾懷疑究竟哪一邊才是說故事人,哪一邊是比較重要的感受,兩個不同的「我」出現在舞台上又代表著什麼意義?我的複數型即是「我們」,而「我們」對於說故事人而言,是代表著意志上或是精神上的分裂嗎?為了強化一體感,我個人的選擇是演員需要保持舞台上的身體接觸。

三、排排站是流動塑像中常見的課題。我們怎麼有效的運用舞台上的空間,演員之間如何呈現具有藝術性且充滿能舉的塑像,需要不斷地練習。有意識地運用不同位置、高度、視線和層次,有助於演出時不會流於呆板。除了位置之外,行動的方向和視線的方向也存在著許多的可能性。流動塑像一定要每一個人都看著前方,或是呈現輻射狀嗎?一旦我們覺察到這些細節,就比較容易創造更豐富多元的呈現方法。

四、和排排站類似的課題是碎碎唸。碎碎唸和排排站不同,前者與聽覺和節奏感有關,後者則是視覺與空間感的課題。在練習流動塑像時,初期常會出現大量的聲音和話語。每一個人都要說話,而且說的話很長,似乎不交待這麼多別人就無法理解。肢體的練習有助於改善這個狀況,另外,透過「感覺」覺察和表達的練習,有助於演員減少使用腦袋思考代替情緒的狀況。很快的重覆所說的話也會造成碎碎念的情形,這可以透過把情緒放入話語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調整。

五、大量運用聲音的結果,會造成彼此之間的干擾,為了避免彼此的聲音打架,因此就會出現先出場的演員降低了自己的音量以避免遮蔽了後出場演員的聲音。這種貼心值得讚賞,不過就觀眾的角度,音量中所代表的情緒強度也同時因此改變。為了讓出「空間」,演員要做的其實不是降低自己的音量(強度的空間),而是放緩重覆的速度(頻率的空間),換句話說,就是讓後出場的演員,有完全無聲的空間可以施展,而不是降低音量成為一種背景音。

六、另一個與節奏感有關的課題,是演員出場的速度。第一位演員出場的時間非常重要,如果舞台上空太久,會讓觀眾的期待感疲乏,並開始懷疑演員服務說故事人的熱忱。我們常常練習讓身體先於思考行動,第一位踏上舞台的演員,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維繫舞台的中心和穩定感,並為這個流動塑像定調,因此就算是腦袋空空也可以採取行動。而且,通常一旦採取行動,身體自動會呈現出適當的感覺。當第一位演員出場了之後,後續演員出場的節奏,我們建議需要逐漸加速,以便把演出推向高潮。

七、樂師的搭配方法也是個重要的課題。樂師是個演員,因此在流動塑像中,樂師可以和演員一樣重覆著某個情緒的表達,並透過和演員的搭配來調整。既然是演員,樂師的演奏過程就要被看見。另一方面,樂師也扮演著很重要的儀式性角色,也因此有些樂師在流動塑像中,會採取較簡潔的方式,只做開場和結尾的音樂。這是一種取捨,而兩種我個人都會使用。當演出團隊善於在流動塑像中運用大量話語時,我會採用相對較簡潔的方式。既然樂師也是一個演員,就沒有必要一定是音樂先行演員才能演出。

八、能量波動的方向是比較複雜的課題。有人說流動塑像就像是堆積木或是插花。我喜歡這種通俗易懂的比喻,但是有時會把我們的工作過於簡化。如果流動塑像是插花,那麼被插在劍山上的腳就會固定不動。在許多流動塑像中確實會出現類似的狀況:一旦踏上舞台,腳就固定不動了。舞台上肢體的固定點不一定僅限於雙腳或是接觸地面之處,這涉及於我們想表達的意圖和特質。雙腳固定的習慣也常常搭配著眾手飄盪的習慣,就像是水草一樣,我們需要理解,這並不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九、有些人渴望在流動塑像中呈現出說故事人「沒有說出來」的心情,因此在聆聽的過程中會有意識地去挖掘說故事人那些沒有被分享出來的潛藏心境。我個人覺得這種企圖是危險的。我們為何要演出說故事人沒有分享甚至可能是不願分享的心情呢?因為我們很厲害,又或是因為我們想要「服務」說故事人?我們要做的其實只是訓練自己打開心去聆聽和感受,並轉化成為舞台上的行動。說故事人想要表達的,已經從他的話語、表情、故事的脈絡和相關的反應等等展露無遺。我們無需再刻意去刺探和挖掘,也無需刻意去呈現他沒有說出來的心情。當然,有許多練習可以促進我們思考和理解,但是方法不應成為意圖、限制或是規則。

十、核心的選擇與放大,是另一項重要的修練。說故事人分享了三種不同的心情,哪一個較為核心?比重如何?要用怎麼樣的強度呈現?流動塑像有趣之處在於不用一個人承擔所有的責任,換句話說,我們只要選擇一部份來呈現即可。有時核心的選擇是困難的,如果夥伴已經扮演了某個心情,我們可以試著扮演其他的心情面向。如果說故事人的心情非常單一,我們可以透過不同的質感或是波動來呈現同樣的心情,也可以試著轉化成不同的行動來呈現。

十一、自我和團隊之間的搭配是另一項學習課題。一開始也許我們會抓住某個強烈或重要的心情,然後期待自己能夠把這個心情演好,如果其他的夥伴也演出了同樣的心情,心中就會產生困擾。此時我該怎麼辦呢?我覺得這是一個值得讚頌的時刻,至少這代表其他夥伴也和我們有同樣的感受。此時我會試著把觀點從我要演好某個情緒轉變成為如何成就這個演出,同時詢問自己現在舞台上還需要什麼,而不是把焦點放在自己想要什麼,如此一來,比較容易找到需要我們的空間加以發揮。

十二、一起停止的方法:尋找到有力量的點!我喜歡把powerpoint說成有力量的點這個俏皮的幽默感。流動塑像要一起停止並不容易,要停止在有力量的點更困難。我通常會建議三種不同的方法:跟隨第一個演員停整、跟隨樂師的提示停整或是演員自發性的一起停止。好的收尾會把流動塑像帶到高潮,收尾之後的餘音會讓感受更加深刻,因此流動塑像不要拖泥帶水是比較好的選擇。

在此分享有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例子。這是在某次AAEE年會的演出,當時一個深刻的故事被分享,主持人非常特別地選擇了流動塑像來呈現這個故事。當音樂聲起,我正準備要踏上前去時,伃貞已經第一個踏出去並開始表演,然後,現場有人開始飆淚(事後聽到觀眾的回饋)。我心裡想,哎啊,我要說的話被說了(雖然我想說的不完全一樣,但是性質很類似)!緊接著,我立刻轉念,想呈現另外一個心情。此時Eddie上前做了與我想做的類似的心情(哇哇哇,他們真是反應快速啊)。我很快的尋找舞台上還需要的心情,並上前補上了第三個心情:一種想要追求卻不斷被卡住的感受。接著,阿馨上台做了第四種心情。當我們轉身致意時,說故事人看著我們,並分享他有深深地被同理到的感覺。而這個在說故事階段的流動塑像演出,成為當天最震憾人心的高潮之一(另一個則是第一個故事的演出,讓觀眾對即興演出深層的故事感到驚艷)。

在這次的經驗中,我並沒有用理性分析的架構去思考,第一重要的心情是什麼,第二個又是什麼,或是思考是否有哪些沒有被說出來的深層感受,這個感受的前因後果又是什麼等等,而只是不斷地詢問自己,現在在舞台上呈現的感受,是說故事人分享的感受的「全貌」嗎?還有什麼重要的感受適合或是需要被呈現在舞台上?然後,舞台召喚我去填滿那個空間。和好的演員夥伴一起登台,是一種美妙的經驗,尤其是我們想的都一樣時--我可以簡單地選擇重覆同樣的心情,或是挑戰自己去呈現其它也很重要的感受。

也許,在這個故事被分享的舞台,形式上流動塑像不是最好的選擇,但是既然選擇了,我們理當把它做好。也許,真正動人的是說故事人的故事和處境,而我們的呈現只是把這一些轉化成為藝術放在舞台上,讓所有的人能夠共同的看見並從中學習。

流動塑像是具有強大的力量的形式,它能夠直指人心,同時又無所隱藏。也因此我常常會說,從一個一人一故事劇場團隊的流動塑像中,就可以得知劇團此刻真實的狀況。我們不能因為流動塑像是第一個學習的形式或是最基礎的形式而忽略了對流動塑像的精進和練習,我想,這也是小一帶領這場開放團練的某種意圖吧!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