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清大藝文中心推出的劇場藝術專題,主題是「一個人的可能性」,分別由魏雋展、陳雪甄、余彥芳和許栢昂擔綱,除了分享一個人的可能性之外,還會現場示範單人表演,非常值得推薦給對表演藝術有興趣的朋友。

以下是我觀賞第一場魏雋展分享的一個人的可能性後的心得感想,提供大家參考。

從一個英文系的學生投入劇場工作,魏雋展分享了這些年在表演藝術上追尋與探索的道路。正如同在問答階段回應同學的提問,在學習的旅程中曾奠定的基礎,是支持他不斷反思、自省與前進的重要根基。而他認為創造性的練習和身體訓練同等重要,身體訓練是日常性的基礎工程,創造性練習卻是更上層樓的重點。你可以很會摸牆和拉繩,然後呢?魏雋展在不斷地反思和提問中尋找創造的源泉。

一開始,魏雋展從古典默劇的練習談起,然後透過自我提問尋找到新的可能。在展示了一個偶活起來成為人的單人表演之後,繼續分享著如何由沙畫中運用的固定點和賈克樂寇的波動中,開展的實驗。透過研究動物獵殺的影象,在動物的轉化的創造性練習中,從寫實動物的模仿,經過古老儀式性的象徵模仿,再到卸治漫畫常用的半人半動物形態,最終把動物引入人的內在。魏雋展以魚為例呈現了自己的創作,並分享了劇團如何以鶴為例排練出一個作品。

在魏雋展的分享中,如何細心探究各種研究的主題,並轉化成為舞台上的藝術,除了對於有志於戲劇工作的朋友之外,這樣認真投入的態度對於所有從事創造性工作的朋友而言,都是很好的借鏡。魏雋展說,創作需要觀點,技術只是支持創作,也因此創作沒有真正的老師,需要不斷地質問自己。質問自己,需要有一個能夠自省的空間,安靜的觀看。他也認為,我們需要先玩而不是想「說什麼」,先迴避文以載道的沈重,盡情地探索在每一個衝動後存在的更深層的意涵。

最後,魏雋展分享了偶和物件劇場,並用一張皺皺的大白紙,演出自己和父親的故事。在魏雋展的手中,大白紙似乎有了生命和呼吸,在舞台上漸漸形成具體的父親,彼此交織著深刻的親情。

對社會大眾而言,很少有機會能夠這麼清楚地了解一個劇場創作者如何從發想,提問到研究,實驗自己的舞台創作,魏雋展的分享,可以說是一趟創作者自我辯證的旅程,也是一趟從想像到現實之間探索的旅程。除了讓我大開眼界,也對於魏雋展的投入和努力深感敬佩!

清大藝術中心能夠推出這麼好的活動,身為清華大學的校友暨劇場工作者,我感到非常的開心,希望藝術中心能夠再接再厲,把這份美好推廣給更多人!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