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團隊在學習一人一故事劇場的過程中,常常會渴望學到許許多多的形式,並且在演出中運用。然而,如果想要走得長遠,專注於基本形式的練習,可能會比學會一百種形式來得重要,更何況有時在演出中形式太多反而會造成困擾,無論對主持人或是演員而言,都是如此。

自從開始學習一人一故事劇場至今,接觸過不少形式,也曾嘗試發展自己想要的舞台形式。不過如果此刻要我選擇,我只會選出四個重要的基礎形式,再加上幾個輔助的形式,做為學習的重點。

這四個重要的基礎形式是:流動塑像、一對對、自由發揮和大合唱。

流動塑像:

一人一故事劇場中最基本的形式,用以表達說故事人的心情。在一場演出的初期,運用重覆的心情(聲音加肢體動作),每位演員疊加成為一個多面向的塑像,來呈現說故事人的各種感受,有助於演員彼此的連結,也有助於觀眾對演員風格的認識。由於每一個故事中都會有說故事人的感受,因此流動塑像幾乎適用於所有的故事--當然,也許其他的形式會是更好的選擇,但不影響流動塑像成為一種呈現的可能性。

一對對:

如果說流動塑像是表達情緒的基本形式,一對對就是表達衝突的基本形式。戲劇即衝突,一對對能夠把內在衝突呈現出來。人生是一連串不斷地選擇,任何困難的二選一選擇中,就藏有一對對的影子。做一對對不一定要陷入「要-不要」的二元對立,如果我們呈現出「要A-要B」,也許說故事人會自己發現第三條路徑C。

自由發揮:

自由發揮演出故事。一般來說,幾乎所有的故事都可以用自由發揮來演。就算是沒有結構性的夢境,或是日常生活的流水帳,還是很短的故事,自由發揮都能夠呈現。有些人覺得短的故事不適合用自由發揮,也許他們是對的,不過如果他們看過古龍的小說,也許會有不同的見解。

大合唱:

大合唱是很好的團隊練習以及呈現抽象故事的形式,也很適合呈現一段旅程。不過大合唱是一種不容易熟練的形式,常常我們看到的大合唱比較接近「示威抗議」:某一個人高喊「釣魚台是台灣的」,其它的人立刻此起彼落的跟隨「釣魚台是台灣的」。好的大合唱中,觀眾會看到演員成為一體(就算是分散也具有一體感),有一體的情感和經歷,一體的舞台動機和行動。至於大合唱究竟要演什麼,則有不同的見解。有些人說大合唱都是「說故事人」,但是有些人則認為不僅僅是如此。如果大合唱所呈現的不只是「說故事人」,也許就不需要這麼多的「話語」。我個人覺得「話語」是讓大合唱一不小心就變成「示威抗議」的主因之一,同時,語言其實是很具象且精確的表達方式,大量使用語言會讓大合唱變得非常理性。

有了上述四個重要的基礎形式,就能應付平常的演出或是呈現。有時,我們還需要一些輔助的形式,來協助我們有效的組織演出或是回應特別的議題,這部份的選擇應是由劇團依照實際的需求和團隊風格共同討論出來。

有些劇團夥伴知道,我個人並不是非常喜歡「施與受」含量較少的形式,例如敘事者V、四元素和三句話(我稱之為五四三形式)。雖然這些形式非常好用,本身也都是非常好的練習,不過總覺得少了一點味道,也因此我會習慣把這些形式進行某種程度的轉化和改變,以增加演員彼此的施與受。

我選擇的輔助形式共有四種:轉型塑像、拼貼、敘事者V和三句話/三段落。附帶一提,我其實很喜歡定格和一頁頁,只是最近大家都不太使用了。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