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二十一日參加了社會企業經營者大會,遇到了許多老朋友,認識了一些新朋友。很開心在這個領域裡,有許多新血的加入,更開心在這個領域裡,有許多老朋友依然充滿熱情地實踐著自己的理想。很感謝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與輔仁大學社會企業研究中心主辦了這樣的活動,讓我有機會能夠認識更多同行。還遇到了一位來自於清大科技管理研究所的朋友,很開心我的母校也開始投入相關的領域。

這一場社會企業經營者大會,主要的目的是促進大家交流。不過整個活動設計和學校舉辦研討會的感覺差不多,社會企業研究中心的老師們在前面排排坐,邀請大家輪流說話。我個人覺得真正產生較大效益的並不是公開發言,反倒是私底下和不同的朋友交流時得到許多不同的可能。這或許也是我一直希望有機會做區域或是議題型的社會企業對話活動的原因--每一個人都可以自在的參與,而不必分賓主,或是讓一個人說太多話給所有其他的人聽。

不過我也不是那種有機會說話卻會沈默的人,尤其是對自己有熱情的主題。當交大的林教授問起不知為什麼有的公司名稱要直接加上社會企業時,在聽完愛樂活佑輔、生態綠文彥、DiD鄭董事長的分享之後,我也做了小小的回應。光原社會企業當時要註冊成立時,特別查過了相關的登記,當時並沒有查到公司登記名為社會企業,這也讓我們自己斟酌了一下,是否要當「第一人」。最後,我們覺得在公司的名稱中放入社會企業,尤其是在沒有社會企業法規的狀況下,是一種自我定位和宣誓。我們這樣定位自己,也希望大眾這樣子定位我們,尤其是未來增資時,新的股東會明白這家企業並不是以利潤為導向的公司,而是一家社會企業。

後來,輔大吳宗昇老師提醒,在他去年做的統計中,台灣有十六家公司名稱中有社會企業,第一家是一家資訊公司。因此今天我很好奇地查了一下,果然在光原之前(指核淮設立日期)有三家「社會企業」。不過我卻笑了,因為光原現在是其中一家公司(原動力社會企業有限公司)的最大股東,而原動力之前並沒有掛上「社會企業」的字樣,而是之後變更名字。另外一個發現則是光原登記的日期,居然是我的生日(我一直以為光原要晚一個星期才過生日)。以後我過生日時,就可以和光原一起過了!超開心!

當然,光原是不是台灣第一家稱之為社會企業的公司一點兒也不重要,因為社會企業對我來說是一種態度,而且是早在許久之前就已經存在的組織形態。諸如南京勤善堂(http://www.qinshantang.com/)的前身,是宋美齡、宋慶齡女士在衛崗創辦的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實驗牧場。這種符合社會企業精神的機構,一直以來都是支持社會穩定前進的力量!

此次的經營者大會中,遇到了許多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的朋友。有些曾經見過面的朋友,像是北基宜花就服中心的丁昌文經理,中彰投中心的朋友等等,有些則是第一次認識。我相信他們很希望能夠在社會企業這個領域中為許多多元就業方案找到可行的出口,這也是去年開始鄭勝分老師邀請我加入他的團隊一起希望推動的事情。希望能夠找到一些好的方法來協助這個社會,而不單只是找個解決方案來回應眼前的問題。

在經營者大會後,我回到辦公室和同仁開會。小派看了我新換來的名片之後,建議我以後在名片上要印光原社會企業共同創辦人的字樣。和許多人相比,我應該不算是那種高調的人。在當光原的董事長時,我要求名片上不印頭銜,並且請同仁叫我李老師而非董事長。因為低調,有時會被冷落,再加上我的外表有點年輕,常常會被誤認為是小弟,這也讓我能夠看到平常在禮尚往來之中不容易見到的人性。我還是喜歡有時在道場上遇到一位謙卑的司機師兄,仔細問後才知道原來是大公司的老闆的那種感覺。在謙卑的人身上,我看見了生命真正的高度,而無需猛往自己身上貼金。

參加經營者大會是個有趣的經驗,未來希望能有機會和更多關心社會企業領域的朋友一起激盪。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