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詩學,就會想到亞里斯多德。亞里斯多德的《詩學》不知道被我丟到哪兒去了,只能靠一點過去瀏覽的印象來寫些東西。
戲劇,即模仿。一人一故事劇場,不只是模仿--一人一故事劇場,是創造性的重演。因為不只是模仿,甚至沒有時間去觀察與模仿,因此需要依靠其他的支柱來支撐「模仿」這件事,諸如刻板印象、生活經驗、同理心和直覺感應等等。這些支柱其實都很重要。有些人會誤以為刻板印象不好,其實如果觀眾都是這樣想的,刻板印象就會成為最簡單的溝通工具,不過如果只有印板印象,那麼也就不需要來看戲了。所以演員需要保持足夠的高度(某個程度可以想像成靈魂出竅)來詮釋角色,讓大家接受卻又有不同的看見。
一人一故事劇場呈現的形式,不同的形式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如果我們以詩的三個面向:戲劇性、敘事性和抒情性來思考,說不定可以得到很有趣的發現。
首先,一人一故事劇場是敘事性的。一人一故事劇場的敘事性特質,從說故事人說出故事開始就無法迴避。問題只在於,如果說故事人的分享是敘事性的呈現,那麼在之後的呈現是否還要再說(retell)一次?抑或是有比較好的「說」法?一人一故事劇場的敘事傳統來自於口頭敘事,不同於書面的劇本,這一點也非常有趣。有興趣的朋友請自行參看Jonathan Fox的大作《Acts of service》。
再則,一人一故事劇場身為劇場,是戲劇性的。一想到戲劇性,就會想到「衝突」。「衝突」是西方戲劇的核心,沒有衝突的戲劇不好看。如果我們只是要說故事或是只是要抒發情感,不一定要用到戲劇為媒介。對於劇場有一定素養的欣賞者(有些則可說是中毒者)而言,戲劇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一人一故事劇場中,能夠充分呈現戲劇張力的形式,諸如一對對和自由發揮,就成為演出時重要的成分。
最終,一人一故事劇場是抒情性的。一人一故事劇場演出的開始,常常邀請觀眾分享當下的感受。流動塑像可能只是單一的感受而沒有衝突,一對對的本身就是衝突,而許多的分享不盡然存在「衝突」。說故事人為什麼要說故事呢?是因為衝突嗎?還是因為敘事的需求呢?我覺得抒情性的需求是說故事者潛在動力中最強的力量,這也讓一人一故事劇場演出的過程中必需充滿了儀式性的框架。而抒情性的戲劇,就會讓人想到東方。
如果我們就此三個面向來看待一人一故事劇場,也許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有人看了一連串的流動塑像會很感動,有人卻覺得很無聊;為什麼有人那麼在乎故事,有人卻在乎流動塑像;為什麼有些演出很好看到不感人,有些演出不好看卻很感人……。
理解了這些,不過只是現象背後存在的可能原因。真正的麻煩是,我們如何才能在一場演出中具足戲劇性、敘事性和抒情性的美好,讓前來參與的觀眾,各得其所並樂在其中?
如果想在一場演出中,對戲劇性、敘事性和抒情性都有較為充分的呈現,比較簡單的做法就是妥善的運用現有的形式。例如,一場演出中一定要有流動塑像和故事的形式,以平衡抒情性和戲劇性。不要連續使用過於偏向一邊的形式,諸如一成不變的流動塑像(抒情性),一連串的敘事者V(敘事性)或是接踵而至的一對對(衝突,戲劇性)。在每一種形式的呈現中,思考如何平衡這三種性質。以三句話的呈現為例,每一個演員的呈現要和前一個演員有所不同或是轉變以增加戲劇性,最後一句話留給說故事人的角色以獨白的方式做抒情性的呈現,以不同角色的觀點來看待事物以免陷入重說的狀況。
除此之外,還有另一種作法,或許應該說是更重要的作法,那就是踏實地執行儀式。一人一故事劇場的儀式其實包含了對戲劇性、敘事性和抒情性的思考。離開了這個框架,單就藝術性或是社會互動性而言,都不足以支撐一人一故事劇場在戲劇性、敘事性和抒情性上的要求。
其實一人一故事劇場的本身原本就具有戲劇性、敘事性和抒情性這三種特質。有些人會質疑一人一故事劇場太溫柔,太過於沈溺於過往,太沒有戲劇性。這些質疑的確在著重於抒情性或是敘事性的劇團中會發生,像是你說我演就是其一。如果我們把整個和觀眾互動的過程納入思考,我們就會發現不同的可能性。
- 我們願不願意和觀眾產生衝突以促成改變,還是和觀眾產生連結以給予最大的支持?
- 我們有沒有能力以說故事人的立場說出他真實的感受,還是只是就我們自己的觀點去陳述或是刻意地呈現藝術性而遠離了「真實」?
- 我們是否尊重敘事的意義和過程,還是只是想要得到一個故事來詮釋,以便呈現我們的聰明智慧或是能力不凡?
最終,戲劇專業的人、諮輔專業的人和社區民眾,對一人一故事劇場的看法本質上即存在著很大的不同。有些人滿足於一人一故事劇場的抒情性,有些人則滿足於一人一故事劇場的戲劇性,有些人光是說故事或是聽故事就能滿足了。其實重點常常不是聽到「滿足」的回應,而是聽到「不滿足」的回應--因為那才是推動我們能夠更好的重要提醒。
啊!我會不會太嚴格了呢?
題外話:寫到這裡,忽然想起了一次修課的經驗。期末考結束後我到老師辦公室拿考卷,看到分數時,我嚇了一大跳,竟然只考了五十五分。二十題四選一單選的選擇題,考到這個分數實在是不太理想。也許我的臉色太差,讓老師一眼看出來。老師問我會不會很難,我看著老師說:「我覺得很奇怪,因為我認為大部份的問題我都會回答,結果卻答錯了。這是很嚴重的問題。」老師安慰我說:「可是你是全班最高分哦。」我忽然有點難過,覺得自己太糟糕了,連忙向老師抱歉(我想老師應該也很難過),並說:「每個人的自我要求不同。」
註:本文受到《戲劇性戲劇与抒情性戲劇 : 中西戲劇比較研究》的啟發,原本想上網想找關於詩學三個面向的主題來研究,但找來找去,不知道應該下什麼樣的關鍵字才比較好,所以決定暫時擱在一旁,等我把《詩學》找出來仔細研讀以後,再行思考。
4 意見:
- At 2009年6月30日 晚上9:32 Janice Wu said...
-
1.有關「戲劇即模仿」是古典派的理論,亞氏的理論已遭質疑,尤其後現代以降,對戲劇定義和結構的論述更是豐富多元。
2.有關「衝突」的理論也是據亞氏論點發展的「純戲劇式結構」(孫惠柱使用的名詞),而戲劇類型也有敘事(散文式)、抒情(詩性)、電影式...等。
3.衝突的類型很多,有時是意志受阻礙,有人與人、人與自己、人與環境或命運...等,多半故事中都含有衝突,不一定使用一對對或自由發揮才可表現,流動塑像或敘事者v、三句話也可表現衝突啊!@@ - At 2009年6月30日 晚上10:18 李志強 said...
-
Dear Alice,
謝謝你的留言哦。很開心看到有人在讀我的文章。
首先,這篇是本於詩學,所以就順著我印象中的想法寫,而暫時不去討論亞里斯多德的對錯。
事實上我本人不很喜歡亞氏,不過不喜歡的原因是源於他的神學,而非詩學。既然延用詩學的一些點子,就會照著走看看。所以無論是戲劇即模仿,或是「衝突」的想法,單純就是一個思考的起點。對其他的論述或是定義,除非我也看了其詩學,不然還真是很難著力呢。
再則,我並沒有說一定要使用一對對或是自由發揮才能做衝突哦。我是說「因此在一人一故事劇場中,能夠充分呈現戲劇張力的形式,諸如一對對和自由發揮,就成為演出時重要的成分」。
一對對和自由發揮是用來舉例的。事實上像Veronica曾分享他覺得一人一故事劇場有三個很重要的形式(也許他說的是最重要,但我記不得了),就是流動塑像、一對對和自由發揮。在我學一人一故事劇場的那個年代,還沒有人教敘事者V和三句話呢!
[有時形式太多反而不見得好,另一方面,我並不太喜歡某些演員不太彼此give&take的形式。沒錯,我說的就是敘事者V和三句話,有時這些形式太過依靠個人了。不過,這純屬個人喜好。]
我自然知道一定會存在更多的形式來呈現衝突,所以我不會說一定要一對對或自由發揮才能呈現,只是舉一對對為例比較簡單一點囉。以流動塑像或是敘事者V為例也是如此哦。
不過,還是謝謝你的分享。對我來說,用戲劇性、敘事性和抒情性和看一人一故事劇場,只是一種借來用的框架。我個人並不覺得在一人一故事劇場中可以完全分開來看待,那會有一種肢離破碎的感覺,不過回過頭來,這三個特性說不定能夠提供一種思路,這樣就很好了。^_^ - At 2009年6月30日 晚上10:34 Janice Wu said...
-
志強:
沒想到你這麼快就回覆了!^_^
因為我在做一人一故事的研究啊!你的網站有很多很棒的資料呢~
不知道你還有沒有什麼儀式的資料或書可提供我參考呢?
我想我可能太以戲劇本位來思考了,
仔細再看一次,你應是用詩的觀點來寫的,
這樣分三面向,對一般讀者而言較好思考。
而且我覺得用詩來比喻一人一故事劇場,
好像還挺適合的耶!
Alice - At 2009年6月30日 晚上10:46 李志強 said...
-
dear Alice,
被發現了呢。f^_<
的確是用詩的概念在看,這就是受那本《戲劇性戲劇与抒情性戲劇 : 中西戲劇比較研究》的影響。因為我很好奇什麼是戲劇性戲劇,戲劇不就是戲劇嗎?所以就從圖書館借出來看。:p
儀式的書啊?不知道哩,要找找才知道。
不過你說的沒錯,亞氏的理論已經有很多人討論,而且現代的戲劇早不同於以往,至少被壓迫者詩學一定不同於亞氏的詩學(壓迫者詩學:p)。
至於是不是太本位,我覺得不會哦。因為你問的問題,讓我會多想一點。原來我本文中沒有加上戲劇即模仿來自於古典的理論,所以有空再來追加一下好了。
加油!希望你的論文能很順利地完成,成為我們一人一故事劇場界新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