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謎。關於心的高度、寬度、深度與速度究竟是什麼,這是一個謎。
心是意志與感知的容器,心也是靈魂的居所。心能夠感知、思惟、回應和容攝,能夠將過往或是未來刻在心中,形成一種虛擬的真實,而這種真實所投射出來的影子,也就是靈魂的另一個名字。
回到此時此地,如果心是一種容器,能夠感知、思惟、回應和容攝,那麼心的高度、寬度、深度與速度究竟是什麼,就可能成為一種可以探析的觀點。
所謂的高度,是指違抗地心引力方向的距離。在所有人共享地心引力的前題下,向下沉淪原本天經地義,但卻常常意味著死亡與毀滅。
人的感知會隨著高度而有所差別,愈靠近地表,視線愈容易受到阻礙,而無法看到整體,但是觸覺卻可能更為強烈。我們需要有能力改變我們的高度,去看到不同的視野,感知不同的細節。也許能夠縱觀全局或系統思考的人並不多,但能夠改變己身的高度去看見別人眼中世界的人也不多。
所謂的寬度,在空間的比喻上,可以是垂直於地心引力方向,平行於地表距離,在心的比喻上,則是指能夠容攝或是感知的範圍與群體。
心的寬度愈大,能夠感知、思惟、回應和容攝的範圍就會愈大,但相對於處理的訊息就愈多。一旦心的容攝範圍擴大,就能夠愛自己的愛人、朋友、無關的人甚至是敵人;一旦心的思惟範圍擴大,就能夠思量更多的觀點,為更多人造福。寬度的修練,得先從容攝自己做起。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所以古人有云:推己及人。
所謂的深度,是指從表層到裡層的程度;而心的深度,則是指在緣起之中感知、思惟、回應和容攝的程度。
任何一件事的發生、一個人習性的養成、一個物品的產生都有其內在與外在的因緣,而其表象與實際的內涵,只透過高度和寬度並無法理解。依照我們對於正在面對的事情的期許,心的深度要足以感知和思惟足夠裡層的面貌,以便能夠更加善巧的回應與容攝。
所謂的速度,即是隨時間變化的量,是一種動態的指標,反應出「改變」的特質。心的速度即是隨時間感知、思惟、回應和容攝的狀況,或是高度、寬度和深度隨時間改變的狀況。
正因為速度的前題是某種量的改變,因此速度必需架構在其他的變量之上,才具有意義。因此我說:「無論發生了什麼事情,不要失去了心的高度、寬度和深度。速度並非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需求,不要被表相所迷惑。」這麼說,並不是指速度不重要,而是在超越十倍速的時代,我們常常會因為追求速度而忘卻永恆,如果不能在顧及高度、寬度和深度的狀況下,速度就變會成為一種新的牛角尖,一種單純為感知、思惟、回應或容攝的追尋。速度涉及於改變,而改變常常需要力量,於是力量的引導便成為重要的課題。
未提及長度,是因為剎那與永恆之間並不存在著線性關係。永恆並非剎那所累積,永恆與時間無關,一旦提及時間,即不存在永恆。不過,這也是一個謎。
打開的心和封鎖的心,有著全然不同的面貌。對前者而言,心的高度、寬度與深度圍繞著心所容攝的空間;對後者而言,心的高度、寬度與深度則是心具體存在的表徵。也因此,心量大者,在前者能包容世間疾苦,在後者卻成為心室肥大症。這樣說或許淺薄而不夠深刻,或許短見而不夠高瞻,或是狹小而不夠廣闊,但多多少少反應出一種真實的疑惑:心,究竟是什麼東西?
我不知道,因為從一開始,這就是一個謎。
標籤: 書寫心情
1 意見:
- At 2009年6月21日 下午2:57 匿名 said...
-
看到線頭
居然拉出一張網
也可以說是很神奇的呢
謝謝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