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說話總是比肢體表達容易掌握,所以在舞台上,演員常常會不自覺地用話語來表達許多想法。如果只是戲劇中的對話,尚不會產生干擾,但是如果發生在流動塑像時,就很可能會產生聲音的混亂。

在《聲音設計》(Sound design, David Sonnenschein著,淅江大學出版社出版)中,作者引用了曾得到奧斯卡最佳聲音設計獎,電影《教父》、《現代啟示錄》、《英國病人》(The English patient)的聲音設計師沃爾特.繆馳的看法:

在一個場景當中,我們的注意力在同一時刻最多只能集中到兩個聲音元素上,因為「三棵樹(輪廓)成森林(背景)」。在大音量情況下,兩個聲音可以同時被聽到,而第三個聲音要麼突出出來吸引我們的注意力,要麼就流於平淡成為背景。這會衝擊我們大腦吸收信息密度的豐富和簡潔明暸之間的平衡。
《聲音設計》,p72

輪廓(figure)和背景(background)是完型心理學上的用語,簡單地說就是人們認知上所產生的區隔,我們把圖像(或輪廓)從背景中區隔出來(或是相反),以利辨識。

從上述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理解,如果聲音太多,為了發揮效益,一是突出成為圖像,二是淡去成為背景。這也提醒我們,在流動塑像中,如果第三個話語具有很強的力量,已經呈現的夥伴可以適當地降低音量和頻率,也就是漸漸淡出成為背景,讓後來的夥伴能夠有更大的空間呈現。另一方面,如果前面的夥伴使用的話語已經足夠強烈與精準,此時可以試著使用非語言的表達方式,以避免語言的衝突。

當然,其實不同的話語也可以構成一種節奏,讓每一個人的台詞形成一種輪唱的形式。不過畢竟語言得透過左腦來思考,不若肢體、表情和聲音來得直接有力,如果能夠把最強烈的意象留給少數的台詞,相信應該會更具有震憾力。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