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羅怎麼想

這兩天看了Andrew Kirk的《公民抗命》(廉萍譯,香港三聯書站出版),書中主要分析梭羅〈Civil Disobedience〉一文的影響。其中一段話勾引了我的興趣:(p108)

我們已經看到了梭羅從一個無名之輩到在美國文學界佔據顯赫地位的發展過程。他是美國文學無可爭議的巨匠,無論有沒有讀過他的作品,每個人都承認他的重要性。因此,如果可能,梭羅會對今天的我們說些什麼呢?

很可惜,這個問題永遠無法得到答案,梭羅已死,就算梭羅投生於現代社會,也不再是過去的梭羅(當梭羅臨終前有人問起「來生」時,他的回答是:「一次只有一個世界」)。不過我倒是很替梭羅抱不平,因為梭羅的書不斷地被印刷與引用,但是他卻不曾得到什麼實值上的利益。回想他生前自費出版的作品銷路不佳,而死後日記卻被人整理成書出版,百年之後在美國這塊土地上影響了這麼多的人,不知他是否曾預測到這種「演替」,而悶悶不樂呢。

當然,梭羅想必不會計較這些吧!他想留給我們一些屬於他的珍貴寶藏,那是深藏在內心對精神道德的堅持,那是生活中和大自然對話的一點一滴。他不算是個英雄,至少和死去的布朗隊長相比是如此。他也不算是個影響時代的大人物,和他的老師愛默生、以及後來或多或少受他影響的聖雄甘地以及金恩博士相比,他的事功遠遠不及。

不過縱使如此,也不可忽視人們把他當成是護身符或是同好,這些人包括環保主義者,自然主義者,素食主義者,社會主義者,非暴力和平運動人士或是嬉皮客--只不過他們從梭羅這顆榆樹(愛默生對梭羅的形容)摘取自己想要的枝葉,卻搬不動也不想搬動整顆大樹。

為什麼這麼說呢?正如同《公民抗命》這本書中提到的例子,人們引用梭羅公民抗命中的文句,把梭羅視為「為追尋更高道德真理而受難的英雄」(因為不繳稅而被抓起來關了一天),是非暴力抗爭的先行者,但卻忽略了梭羅對布朗隊長反對奴役制度所發動的暴力行為的辯解。當然,如果就此認為梭羅支持暴力抗爭的話,或許同樣也過於草率,然而梭羅對於某些情況下使用暴力抗爭手法的同情與理解,也是我們應該正視的事情。

瓦爾登湖和梭羅的關係則是讓人十分玩味,那給予梭羅一片天地的瓦爾登湖,在梭羅的作品受到重視之後,也漸漸地因著大家的重視而受到保護。人們將瓦爾登湖視為「聖地」,而事實上也是如此--無論梭羅的日記是否公佈於世,瓦爾登湖的神聖不會因此而增益或是縮減。

回到最初引發我興趣的問題:如果可能,梭羅會對今天的我們說些什麼呢?

我不知道答案,如果有誰知道,請務必告訴我。讀高中時準備三民主義考試,我就非常懷疑如果孫中山先生復活來參加考試,究竟能考幾分?他會讚同那些蔣介石先生的觀點嗎?他會不會更同情共產主義制度呢?

作品有其獨特的生命,這同樣可以運用在思想或是人的身上。別的不提,就算是歷史上的佛陀生在今日,他會如何看待現今人們對他的想像呢?或許他早就已經知道這種發展趨勢,只是無緣過問罷了。

詮釋這件事情,的確會依照時空背景的轉換和人們的樣貌而有所不同。別人說些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狀況。所以佛陀才會說:

(227)阿多羅應知:此非今日事,古語已有之。默然為人誹,多語為人誹,寡言為人誹;不為誹謗者,斯世實無有。(228)全被人誹者,或全被讚者,非曾有當有,現在亦無有。(229)若人朝朝自反省,行無瑕疵並賢明,智慧戒行兼具者,彼為智人所稱讚。(230)品如閻浮金,誰得誹辱之?彼為婆羅門,諸天所稱讚。~~《法句經.忿怒品》

就此而論,無論是對梭羅正面的評價或是負面的批判,依梭羅的個性,都應該和梭羅無關吧!而就我個人的感覺,梭羅雖然想要做一隻在黎明的屋頂喚醒鄰人的公雞(《瓦爾登湖》的卷首語),但似乎不想要成為太陽。也許,並非梭羅影響了世界,而是世界選中了梭羅。

為什麼我會對梭羅這麼有興趣呢?記得在我學習催眠的時候,老師協助我們探索我們的過去和未來。從小時候到現在過著什麼樣的日子,然後一直延伸到未來。我竟然看到一個小孩子,站在一個像是博物館的陳列櫃前,把一個展示的盒子打開,裡面散發出金色的光芒--那是我百年後遺留給世人的禮物。

在看到梭羅的生平之後,便想起了這個境遇。梭羅一直是孤單的,生前如此,死後他的作品也如此,一直到百年之後,種子才漸漸地成長茁壯,正如同他在《種子的信仰》裡所說:「我相信種子裡有強烈的信仰。相信你也同樣是一顆種子,我已經期待你奇跡的發生。」而梭羅本人,不就是這句話最好的明證嗎?

「一個人只接受他所願意接受的,不論身體上,智力上還是道德上……我們所聽到並理解的東西不過是我們已半知半解的東西……每一個人一生都在根據自己的耳聞目睹、觀察旅行,『沿著自我的軌跡』向前走。他的觀察形成鏈條中的一環。任何與他既有的智慧鏈條不能統一的現象或是事實,他都看不到。」~~梭羅

0 意見:

張貼留言